·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蒲继刚
    首页 作家简介  散文  杂文  随笔  诗歌 
与麦子亲近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3/7/18 9:16:20  阅读:1388次

    麦田消失,麦子远去。过去,在这个季节里,我住的地方,走出不到一里路,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金黄麦田。微风吹过来,金黄的麦浪摇曳,这麦浪从眼前摇曳到天边,眼睛里金黄一片。
    那种金黄,在六月太阳光的照耀下,让人欣喜,又让人迷幻。多少年过去,我依稀记得在这种金黄的天空中,在骄阳的炙烤下,人会变得恍恍惚惚,亦真亦幻,会长出许多幻想来。
    而现在,这些土地上长出了许多厂房,建成了许多所谓的工业区,其实也没有多少家工厂在里面,只是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官员的官场游戏罢了……
    在我童年、少年时,虽然我们是住在工厂里,但出门就是麦田。在六月里,那时是一年中农民最忙的日子。在学校不怎么学文化课的年代,就学工、学农。我记得,我当时上小学四年纪,一学期总有几次到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向贫下中农学习。最长的一次,我们到附近的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吃、住都在老乡家里,长达半个月。
    那是非常艰苦的日子,六月里毒辣的太阳当空而照,天热得连一丝风也没有。太阳还没出来,我们就要起床了,匆匆吃完早饭后就要赶到地里割麦子。
    右手握镰刀,左臂挡过去,然后用左手回旋地抓一下,抓住一把麦子,再用锋利的镰刀把麦子割下来;或者先用镰刀钩一把麦子,然后再用左手去抓麦杆,割下麦子。麦子,麦子,现在,金黄的麦子就在我面前。当时批判臭知识分子是黑板上种田,墙上种麦子,而现在我与麦子是这样亲近,我感受到了现实与课本的差距,现实代替知识的力量了么?其实,我很茫然,我什么也不懂。我割下麦子,放下;割下,再放下,不知道是黑板上的知识对,还是现实中的知识对。只感觉针尖似的金色麦芒,亲近着我的皮肤,刺得皮肤生痛。过去,我只是在馒头、白面中感受到麦子的存在,而现在,它们是这样赤裸裸地在我面前。我说不出是欣喜还是忧伤。似乎没有时间感受欣喜或者忧伤,只是感觉与麦子的亲近,非常累,非常热,非常干渴,连话都不想说。
    因为是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再苦再累也不能说出来,如果在公开场合说了,那就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所以,再苦再累我们都忍着。但我们那时毕竟太小,干一会就累得不行。我们的手有被麦杆戳破的,被镰刀割破的,比比皆是。这个时候,大家就怀念起在学校教室里打闹、玩耍的时候。
    但怀念归怀念,麦子是要及时收割,及时归仓的,如果误了农时,又赶上连阴雨,那一年的辛劳便白费了。农民伯伯当时还派了一些人来指导我们割麦子。那些人身强力壮,弯下腰来割麦子,似乎腰都不直一下,一直从地的这头割到那头,才直起腰来歇一会。我当时非常佩服他们,觉得他们就是金黄麦田里跳跃的精灵,是主宰这麦田的神仙,让这麦田充满了生命和希望。只是我不理解,他们这样能干,这样勤劳,怎么还这么穷呢?
    生命就是这样艰辛,还这样深不可测,那吃到嘴里的粮食竟来得如此不易。我这个小学生虽然心中充满了疑问,但在那个年代是得不到答案的。麦子如此可爱,还如此珍贵,它养活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成长,但生命活着的代价是劳累和痛苦,还有无尽的忧愁,就如同要得到麦子,要经过如此多的辛劳,无意中还要让那针尖似的金色麦芒刺痛着我的皮肤和心……
    好不容易割完了一趟麦子,坐在麦垛上歇一歇,喝点水,但不能歇久了,歇久了老师是会批评的,说你怕苦怕累,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那个年代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割麦子累点算什么。那个年代,人的生命,在大人物的眼里只是数字,只是在一个大目标里供驱使的“蝼蚁”而已。
除了割麦子,我们还和农民伯伯们一起把麦子运到打麦场里,然后用一种湖北襄阳叫着“连搭”的工具(用一根长木棍当柄,用另外一根短木棍当轴,串联起一排竹片编起来的竹排,来回甩动),来打麦子。但这种叫着“连搭”的工具太重,而且特别费力气,我们男孩子只有极个别的能甩动两下,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农民伯伯来干这种活,我们只有搬运麦子和用木锨来扬场。扬场的活要会看风向,把脱粒后的麦子用木锨铲起来,用力向天空抛去,借助风力,让麦粒与麦壳分离。如果看不好风向,麦壳就会飘洒自己一身,弄得浑身又痒又难受。
    我觉得,只有傍晚的麦田是最美丽的。夕阳下,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终于有了一点清闲的时间,可以歇一歇,我们坐在收割后的麦垛上远望夕阳。夕阳下的麦田和依然在忙碌的人们在黄昏的光圈中,都成了剪影,这些剪影在到处晃动,如同童话故事中在黄昏里乱蹦乱跳的精灵,在这个世界不断上演着精彩的故事。
    月亮升起来,星星也在天空中闪烁。我们终于可以回到住的地方去吃晚饭了,也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但那些农民们依然要挑灯夜战,有时候甚至要忙到深夜,然后就在麦垛上睡一觉,第二天又早早地起来割麦子,直到把麦子收割、收藏完毕,再把稻秧种下去,忙碌的夏收才算结束。
    麦子就是如此,它生于土地,长于土地,它养活我们,它供给我们营养与能量。但要与它亲近,得到它,却是如此艰辛。

    此文原载2013年7月17日《香港文汇报》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天价鸡蛋与天价纸巾盒
 端午粽香忆母亲
 探险的翅膀
 参加饭局
 在隆中踏雪寻梅
 在洱海边
 静静的秋天
 骑车游洪雅
 在黄昏中听《游子吟》
 宋仁宗的“仁”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说开会 6842
 马加爵的囚衣 6546
 芙蓉镇夜话 5750
 人上人和人下人的社会 4418
 大清帝国早已被打败 3887
 天价鸡蛋与天价纸巾盒 2464
 梁武帝的雅量 2409
 拼命往前挤 2313
 静静的秋天 2241
 做不做好人,这是个问 2225
作家蒲继刚
地址:襄樊内燃机车厂  邮编:441105   电话:2860134
网址:  邮箱:pjg1023@sina.com
内容维护:蒲继刚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