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崔海晗
    首页 作家简介  散文随笔  乡村记事  如是我闻  生活历程  生活诗集  涂雅乱画 
熬到白头才入门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09/11/5 18:25:49  阅读:1878次

熬到白头才入门

有人说,新闻无行。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干新闻这一行的的确什么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而且中外皆如此。笔者本人就不是学新闻的,二十年前,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一句“升学无望、新闻吃饭”让我误打误撞进了新闻队伍。论年头,该算是“老土记”了,可是越干越觉得新闻这一行学问太深,真可谓是:熬到白头才入门。

就是爱干新闻这一行

1990年,我打起背包从未读完的某高中回到家,还拎着一大包我酷爱的书籍。忙里偷闲,我就喜欢读书。读到精彩之处,还情不自禁地掏出笔写几句,发发感慨。于是,我这个书痴很快就出了名。村主任我以重任,让我担任村里的民办教师。从那时起,我开始写新闻报道。没有人分配我这么做,我就是喜欢干新闻报道这一行。我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造文。结果上百篇稿子全进了编辑的废纸篓。但即便是这样,我那股爱写作的热情劲儿一点也没减。特别庆幸的是,那时镇上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让我认识了当时镇党办一位副主任,他也是笔杆子,他被我的执着所感动,手把手地向我传授写文章、搞新闻的窍门。在他的帮助下,我有了很大的进步,写的新闻稿件终于开始在报上崭露头角。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深深懂得,热爱新闻报道这一行,就要承受这一行的寂寞和艰辛。回首每一篇见报稿,都充满着我的感情,凝聚着我的心血。不怕采访跑断腿,磨破嘴;不怕深夜孤灯寂,彻夜疾笔熬红眼;不怕退稿遭冷落,百折不挠还要写。20083月,襄阳供电公司成立了共产党员特别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欢迎。如何宣传这一品牌,该公司时任党委书记王永华亲自参与策划,从指导思想、写作思路、采用事例、文章结构、投稿方法等诸多方面开展讨论,最终确定了宣传方案。5月中旬,我在家里建房的大忙时期,主笔撰写以《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题宣传服务队事迹的稿件,被《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湖北日报》、《华中电力报》、《湖北电力报》、《襄樊日报》以及中国电力新闻网、荆楚电力在线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创造了一稿被8家新闻媒体采用的特例。《中国电力报》在200871日三版头条刊发了这篇通讯,还加了编辑手记,同时被《中国电力报》评为企业文化建设成功案例。共产党员特别服务队事迹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此,该公司被湖北电力公司授予优秀党员服务队,并多次被省电力公司及地方政府授予文明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选择新闻这一行是件幸运的事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一个农民,一步一步成长。是新闻报道这块园地培育了我。掐指一算,除去“游荡”的5年,我参加工作15年,新闻报道也干了15年,说感触的确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一句话:就是爱干新闻报道这一行。

大的环境对每个人都会有影响,我觉得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受到这样的影响。面对一个变化,或者面对一个考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得把自己的步调、心态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能够把困难顶过去。 我所在的镇地处唐、白河夹套,有俗话道“唐河湾、白河滩,三年就有两头淹,中间一年不涨水,准是一个大天干”,所有的事情我们的步调都是跟着这些大事在走的。这时候考验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体力。我觉得身体最重要,所以我锻炼的挺结实的。什么时候都能吃,在哪都能睡,跟任何人都能打交道,人家愿意给你提供基本的帮助。我觉得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这种现场和你在城市当中正常生活下的步调是完全不一样的,先得解决生存,然后才能工作。

选择新闻这一行开阔了我的眼界。选择新闻我觉得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我整个人到现在为止不能说一生,到现在为止都是被这个行业塑造出来的。如果不是走到这个行业,我觉得我现在的眼界,还是心态,会让你开阔很多。有时候我和我的朋友聊天我说一些观点,他们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呢?觉得很奇怪。诸多经历自然而然所谓量变、质变,对一个人还会有影响,我很感谢这些经历。逼着你去思考,也逼着你去学习。

与新闻这一行一起成长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可我们这些市报县版的干活,却不是“无冕之王”,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虽说不用“坐班”,可在简直比“坐班”还辛苦—一日三餐无定时,全天候处于待命状态,写稿子经常熬夜……有时跟朋友开玩笑说“自己吃的是青春饭”,事后自己回味起来也总是一阵心酸。有时回家饭菜刚端上桌,一个电话,拎起包就走,明显感觉到的是身心憔悴。当“记者”近二十年来,已深深地爱上了“记者”这一职业。有时通宵写稿,一觉醒来,收获的是一份成就感,已经把生命融入了新闻事业。

不是风格变了,是新闻的视觉“长大”了。从一期报纸的“边角”到走上“头版头条”,我不知道是风格的变化,还是新闻的视觉自己长大了。二十年来,我在逐步了解了这个职业是怎么回事,怎么样做事和做人,从零开始了解和学习的。这个人不断地要长大和成长,往哪条路上发展,有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方向,倒不是风格变了,我觉得就是新闻的视觉长大了。比如说话,你年轻、小孩子,你自己就会飘着说话,你随着阅历增加,自然而然就会有底气在这儿说话是比较沉稳的,就会有一个自然的变化。

再说电力知识吧。我原来在一基层供电所的资料室兼职四年,也就是那时开始涉足电力新闻写作的,又在某地方报编辑了8个月的电力稿件,经常给别人改些不准确的法律用语,自认为比较懂电。但是,等我又转到市报的地方版从事专业的新闻写作时却发现,我这点电力知识根本不值得炫耀。许多专业的术语,却无法解释的让读者明白不过,当然,做记者的需要学习的可不仅仅是电力知识,最好还懂点经济贸易知识。你瞧,要当一名好记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活到老学到老才行。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作家崔海晗
地址: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委宣传部  邮编:441104   电话:15872324588
网址:www.xfeb.com/cuihaihan  邮箱:xyxwchh@163.com
内容维护:崔海晗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