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崔海晗
    首页 作家简介  散文随笔  乡村记事  如是我闻  生活历程  生活诗集  涂雅乱画 
文化“舞”者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2/1/6 9:33:00  阅读:2074次

文化“舞”者
——记坚守一线24年的古驿镇文化站长覃俊东
 
 编者按:一个文化站站长在基层坚守了24年,从80年代的一个电影放映员,到一名基层文化站站长,他用波澜不惊的平淡为百姓耕耘着一方精神家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基层文化工作有着一份怎样的情缘?本网推出《文化“舞”者》专题报道,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覃俊东

 

初为文者

 

——覃俊东的电影生涯

 

走基层、阳光温暖。

 

2012年1月4日,是农历的腊月十一,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文化站长覃俊东家中,该镇张坡村71岁的老艺人张有凤、51岁的刘正秀,从离镇22公里的村庄赶来,向覃俊东要“舞台”。

 

张有凤说:“前天,投资800元买回一个演出用的狮子头,今年过年,要增加演出节目。这不,给我们的‘头’汇报来啦!”

 

覃俊东告诉记者,干了这么多年文化站长,如今遇到了新烦恼,原来给钱找人演文艺节目,现在出现了我要上台演节目、抢节目的情景。从2011年初到现在,覃俊东策划和导演的文艺节目共演出了100多场,观众50多万人次。

 

搭建大舞台,舞者竞风流。

 

覃俊东把自己融入到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的大舞台当中,用无私投入,倾力播撒,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加广阔的基层土壤中生根开花结果!

 

从80年代末期的电影放映员,到一名基层文化站长,“文化的血液”在覃俊东的骨子里流淌了整整24年。

 

1988年,19岁的覃俊东从原襄阳县太平店高中毕业。当年8月17日,覃俊东便成为黄渠河镇(后合并到古驿镇)的一名乡镇电影放映员。到电影放映队的第二天,覃俊东就认1983年就开始从事放映工作的周旺胜、吕正元为师傅,拉板车运放映机、搬凳子、骑上自行车跑片子、帮助师傅装片子、卸机子等,慢慢地覃俊东就上手了。

 

覃俊东说,也许是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哥哥喜欢写写画画,对自己影响很大。

 

1988年起,覃俊东每年送电影下乡200部,他用“16毫米的胶片”电影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覃俊东的人生像是一部情节平淡的纪录片,但斑驳的胶片上又真实的记录着他与基层文化的点点滴滴。

 

令人羡慕的背后也有难言的辛酸。起初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覃俊东就和两位师傅把发电机、放映机、幻灯机、荧幕等100多斤的设备用扁担挑在肩上,送到各个村子放映。电影成了他们肩膀上的流动影像。慢慢地,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村里也会派出手扶拖拉机、或者群众用板车拉着放映器材。

 

80年代的中国农村,电影还是件稀罕事物,能看上一场电影比过年都热闹,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拖家带口聚集来看,欢喜得不得了。电影是当时农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内容。

 

覃俊东清楚地记得他为乡亲们放的第一部电影叫《科学养鱼》。他和两位师傅创新的用故事片带动科教片的放映方法,受到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司的表扬。

 

白色的电影银幕像是漂泊在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人山人海,挤满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甚至荧幕后面也站满了人。”覃俊东回忆说。

 

肩扛手提,夏顶烈日,夜晚和师傅挤在一张凉床上,忍受着蚊虫叮咬;冬冒严寒,坐在冰冷的板凳上,覃俊东把银幕挂遍黄渠河的每个村组,把欢乐和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当时的黄渠河镇有13个村、139个村民小组,覃俊东每个月至少给每个村子送一次电影,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小覃来放电影啦!”一声大喊,可以点燃一个沉寂许久的村子。

 

有时电影放完已经是深夜,有几次回到家里天已经发白。由于片子少,覃俊东每放完一部电影都要回到文化站换片子。背设备,换片子,成了覃俊东每天的工作。

 

那时候一全套放映设备要2000元左右,检修、维护,都是覃俊东和师傅一起来完成。他就像是爱惜自己的手和足一样爱惜着它。

 

每个月覃俊东能拿到90块钱的工资。钱虽然不多,但覃俊东干的很开心。为了方便下乡,覃俊东狠狠心花了三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电影成了轮子上的影像。

 

后来,随着电视和电影院的普及,群众们对电影也渐渐失去了兴趣。1988年到1995年近7年左右的时间里,覃俊东共放送电影2000多部次,没有出现过一次放映事故。

 

困境突围

 

——覃俊东的站长之路

 

算起来,覃俊东从事农村文化工作,已经24年。

 

有人说,他是个“傻子”,到现在一个月才拿千把块钱,干公家的事儿,私人还倒贴钱!

 

有人说,他是个“老黄牛”,一直在拼命做事儿!

 

1月4日,当记者把这些议论转告给覃俊东时,他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值得!”

 

覃俊东与农村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还得从1988年说起。当时,黄渠河镇成立文化站,是区文化局的一个干部兼任站长,1989年,原任站长调走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有人推荐从事放映员的覃俊东代理站长。为什么?推荐人的理由是,覃俊东是高中毕业,能写会画、能演会唱,在当地小有名气。

 

从此,覃俊东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痴心不改。一直到1991年,湖北省农村文化干部招考,覃俊东顺利通过考试后,从编外走进编内,正式任黄渠河镇文化站长。

 

就在那时,农村电影放映正处于困境之初。为扩大电影放映效果,增加场次,结合形势发展,在黄渠河镇,覃俊东又投资增加录像放映队,两位师傅分成两班,招聘2人,一直坚持到1995年。

 

那时,身为文化站长的覃俊东月工资也只有170元左右。他说:“好在站里办有个工艺美术店、照相馆,有了这两实体,日子才算咋熬了过来。”

 

从1993年到2001年,文化站每年的工资、办公经费只有3000元,按当时标准,镇里其它单位的每位干部每月的工资在800元左右。文化站经费太少了,日子真难熬啊!

 

2001年,乡镇合并,原黄渠河镇文化站和古驿镇文化站长合二为一。原古驿文化站长退休,覃俊东就任合并后的古驿文化站长。文化站合并后,镇里也没用再发文化干部一分钱工资了,让站里自己想办法。原来文化站里的其他3人,或外出务工、或离岗做生意、或到市内开办幼儿园,一个文化站是真正的“一穷二白”,还因为翻修站舍欠外债3万多元。

 

覃俊东说:“我一直提醒自己,当一名文化站长,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有奉献精神。我的责任,就是要把农民文化生活搞得丰富多彩,把社会主义农村文化阵地捍卫好坚守好!”

 

面对困境,覃俊东没有退缩,而是继续自己的文化站长之路。他是“全家总动员”,妻子袁俊霞和他一道,共同经营着“工艺美术店”,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继续从事写会标、布置会场等“活计”,不光是为了养家糊口,还要红火文化事业啊!覃俊东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地,日子越来越活,到后来,逐步用电脑制作代替手工,还与市内的广告公司合作,现在每年的收入在5万元左右。

 

走出困境,迎来一片艳阳天。

 

2005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春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钱养事”机制的建立,文化站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古驿文化站每年有了4万多元的工资、活动经费等。

 

用好用活资金,带动群众文化活动。虽说经费不多,却有了真正让覃俊东大显身手的源动力。覃俊东采取“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把本镇大型超市的广告纳入文化运作范畴,制作广告标语为企业做宣传,慢慢地从原来给钱找人演文艺节目,转变现在出现了我要上台演节目、抢节目的情景。

 

镇党委宣传委员耿少云告诉记者,覃站长指导农民成立了9个“乡村夜话”艺术团,独立举办文艺专场演出,既自娱自乐又互相联谊。全镇农民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每年活动场次达近1200次,观众在50万人次以上。对此,覃俊东颇感自豪。

 

几位农民抢着告诉记者:“多亏了覃站长,我们农民的日子才会过得越来越开心,越来越有意义。不然的话,我们天天还在麻将桌上忙呢!”

 

2007年,迎着全国文化站舍维修改造政策的春风,古驿文化站投资20多万元,二层小楼终于盖起来了农民娱乐有了排练的场地。9个文艺团体把文化资源向社区输送,把文化触角向村延伸,不仅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而且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

 

2006年,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现任省委副书记)到古驿镇视察,专程调研古驿文化站。2007年7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一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了该镇文化工作,及乡村艺人李有生的皮影戏等。之后,湖北省文化厅多次到站总结古驿文化活动经验等。

 

站长坦言,激活农村文化市场,不是缺人、缺钱、缺动力,关键是缺乏盘活各类社会资源的体制机制,缺乏有效的载体。

 

现在的古驿文化站,有3700多册图书可供免费阅读;2011年10月,还建成了襄阳市第一家图书电子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有7台电脑可供上网阅读,已有5000多人次农民享受到此项文化服务。

 

寻古印记

 

——覃俊东的文化苦旅

 

1月4日,覃俊东带着记者来到古驿镇的陕西会馆遗址,看着那些遗址上的历史古迹,覃俊东不断地在宣传,要保护这些历史文物,让历史文化名镇——古驿在未来的文化襄阳建设发展的更快、更好;用旅游经济来发展未来的古驿,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覃俊东说:“2009年5月,镇党委书记蔡继革的一句话,你猜蔡书记让我干部啥?他让我寻古,拿起笔杆当作家呢!”

 

蔡书记说:“古驿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到底古在什么地方,驿又在哪里?覃俊东你要给全镇老百姓一个明白!”

 

覃俊东也觉得自己是古驿镇的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为古驿文化研究做一点实事。

 

“古驿寻古”——蔡继革与覃俊东的思路不谋而合。

 

从那时起,覃俊东天天踩着辆自行车往村里跑,开始收集资料;还跑遍襄阳市区10多家旧书店、书摊、图书馆,寻访全镇3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收集资料约80万字。

 

“镇里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人,全是他一个个整理发掘抢救。”古驿镇党委宣传委员耿少云告诉记者:“他是自掏腰包5000块,买了个专业相机,拍摄的图片被襄阳市档案馆收藏。有一天雪花飘飘,他去拜访完一位民间艺人回家时迷了路,只好踏着田埂走了一夜。

 

2009年8月,襄阳的天气还是酷暑季节,为调查白莲教首领王聪儿这个历史人物,覃俊东来到王楼村,在该村桥下有一石碑,覃俊东提水、洗碑、拍照,把字迹洗出来,不料却累到在河边,后被他人发现救起。想起那件事,爱人袁俊霞到现在都还有点担忧。

 

去年初,覃俊东在外沟村调查发现,当地稀有表演的剧目、70多岁的老艺人李有生还会“湖北大越调皮影戏”,他当即请来老师进行艺术提高,设计演出服装,著文申报,2011年4月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后,李有生演出积极性倍增,已经演出30出场次,每场次观众1000多人次,为活跃农村文化产生了积极效应。

 

覃俊东的脚没有停,他一次次进村入户做村民工作,从国家非遗“湖北大越调皮影戏”“襄阳小曲”,从宣传家乡、开发旅游资源到党的文化政策方针……

 

在他不懈努力下,广大村民的热情高涨。

 

目前,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驿镇,象“湖北大越调皮影戏”一样,一些濒危的民间传统技艺,都是通过覃俊东的不断挖掘、培植,才得以传承复兴。吕镇村詹连修的“襄阳花鼓”、余咀村余学贵的“襄阳小曲”等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范畴;黄渠河陈修文的“五毒刺绣”、下涂的“蛇药”等上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涂村的现代歌手司光春,1998年曾在全市业余歌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1年成立“黄渠河共青乐队”,团中央曾三次派员到襄阳总结经验。目前,这个团队有30多人组成,每月收入2万多元,主要从事红白喜事、开业庆典等演出,并且将影响力的触角探向了省外,一批高质量的文艺团队也被引入进行交流。

 

当覃俊东在走访中听说唐吕村有两棵古树,一棵是囊树,样子像榆树,非常珍惜;另一棵是古槐树,相传是从陕西大槐树移植而来,可以考证唐吕村的吕姓的由来。

 

覃俊东考证的还有白河与唐河的由来,指出现在的上淯河是在唐吕村,下淯河的范围在朱集镇的刘湾村一带。

 

覃俊东说,古驿镇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历史文化。便下襄阳向洛阳,南来北往的官吏商贾,连从广州给杨贵妃进贡荔枝的快马,也必然取道襄阳,这里的襄阳,便是今天襄北的古驿,古驿是历史上的驿站之一,在襄北的有些村子中的大道,也还是这种驿道的残存。

 

覃俊将记者带到古驿镇的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拱桥边上,介绍着这座桥的历史,感受着古桥建筑的工艺与实用性。桥下18级台阶、潺潺水声响彻古驿,已经只是一种历史,覃俊东希望通过复古、复原,让这座桥能够重现昔日风采。

 

“古驿镇现在虽然有了不少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项目,但是有待保护、开发利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覃俊东告诉记者,他将为之孜孜以求。

 

经过近3年的努力,覃俊东的30万字的初稿《古驿寻古》一书正在修订之中,预计将达到50万字的出版字数

 

文艺之家

 

——覃俊东的根雕艺术

 

人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使自己的兴趣爱好愉悦身心呢?覃俊东就做到了。1月4日,笔者走进古驿文化站覃俊东的根雕室,看到干净整洁的工作室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半成品根雕、或者还未雕刻的树根。

 

其实,1988年高中毕业,在黄渠河文化站开办工艺美术服务部时,覃俊东就开始真正的接触毛笔书写,写招牌、布置会场、写办公室制度等,那时候都是毛笔书写,多年磨练,让覃俊东的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造诣。1999年,覃俊东被襄阳市书法家协会批准为会员。

 

迷恋根雕却是一个偶然的机遇。1996年7月,在保康某温泉旁边,覃俊东受到一罗姓老根雕艺人的启发,与其座谈关于根雕市场前景等。

 

在到保康收购原始树根行不通的情况下,覃俊东想到了襄北的槐树根多、附近河南的桑树根多的实际,就利用下乡的时机,到农村收购、到桑树园寻找、到木匠铺收购。

 

在覃俊东的工作室内,100多尊半成品的树根堆满房间。这些树根看似枯木朽枝,貌不惊人,覃俊东却能入木三分透视其潜藏的美学意境。我在创作前,首先要跟树根对话,相看两不厌后,才动手全心创作。”

 

天生之材必有用。”覃俊东对树根兼收并蓄,“不起眼的根才有大的创作空间。常人都看好的根,出不了精品。根雕创作在于而非

 

覃俊东指着一尊直径近1.5米、高约0.8米的“天马行空”说,这是槐树根,倒过来就是天然的巨樽,这叫奇根,几乎无处下刀,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果把这称为创作,那就是贪天之功了。

 

覃俊东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敏感的艺术悟性,铸就了一接触雕刻艺术,就领会它的真谛。在覃俊东的刀下的根雕作品有鹿、马、象、花、鸟、虫、鱼等,都能表现得既古朴又精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使人看后就会浮想联翩,以美的视觉享受。从构思到造型,从雕刻到选料,从风格到内涵等方面,他都力求做到与众不同,也不重复自己。

 

覃俊东说,根雕具有不可复制性,重在天然形成。多年来,覃俊东创作几乎都是崇尚自然,发挥想象收回一个满意的树,他不是马上就刀削斧砍,而是先让树自然风干,让其收缩固定,质地坚韧,保证雕刻不变形,不爆裂。慢慢地观察其形状,领悟其表形和隐形意象,不对树原有的形状强加改变,崇尚自然的原貌,加以丰富的想象,从中寻找艺术灵感的契机。通过一段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再开始雕刻,在雕刻制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补接木料,保持天然美。

 

坚持就是胜利。覃俊东者回忆说: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雕刻机,手中只有几把凿子,锯子,斧头等简单的工具,全靠手工来完成,手磨起了血泡,痛得要命,但由于爱好所驱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大家都不言放弃。

 

“在别人眼中没用的死树根,在我的眼中就是宝,我经常骑着摩托车在周边镇转悠,看到路边有死掉的树根,就用摩托车驮回家。每当发现心动的根料,我都兴奋不已。现在我的爱好不仅得到了孩子的支持,他们充满童真的想象力还给我提供了很多灵感,根雕成为我们一家人共同的爱好。”覃俊东说。

 

经过近六年的不懈努力,他的雕刻水平日益提高,所雕刻的作品,受到行家的肯定,得到顾客的青睐。

 

走进覃俊东的作品陈列室,100多件千姿百态的奇石和根雕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一组“十二生肖”的作品(半成品)作为覃俊东的“镇室之宝”,摆在了最醒目的位置。

 

对于今后的发展,覃俊东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浙江云龙根雕公司引起兴趣,已经发过来电动雕刻工具,力争将根雕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然后还要多收几个徒弟,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如今,家里的根雕作品让来访的亲朋好友无不惊叹,用覃俊东的话来说:“根雕不但提高了我的文化修养,更让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温馨,带来了很多快乐。”

 

现在是爱人袁俊霞负责工艺美术服务部的业务工作,兼做图书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员,运用电脑指导镇上的妇女学习舞蹈知识;儿子覃奋,2011年毕业于襄阳市二十四中的美术班,现就读苏州美术学院数艺专业,课余就在苏州学习根雕艺术。

 

真正让覃俊东满足的是,他的家不仅是一个“文艺之家”,而且文化事业也给古驿这个偏僻的镇子带来了“燥热”。

 

2012年1月4日,是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古驿镇街上一家店铺又开业了,文艺节目从早上一直唱到午时。门前高挑的舞台、浑厚的音响、欢快的舞步、高昂的歌声和那串串炸响的鞭炮,就像古驿镇的乡村文化,既热热闹闹又红红火火,谁说不是呢!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作家崔海晗
地址: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委宣传部  邮编:441104   电话:15872324588
网址:www.xfeb.com/cuihaihan  邮箱:xyxwchh@163.com
内容维护:崔海晗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