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国林
    首页 作家简介 
绿荫深处的情怀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7/9/30 14:33:40  阅读:1424次

绿荫深处的情怀
——记杜本文和他编著的《枣阳著书志》
国 林

 

    一个偶然的灵光
    一次责任的挑战
    一句郑重的承诺
    一种情怀的展示
    一部志书的诞生
    不知不觉就让他
    倾注了十年心血
      ——题记

                       一
    在我的书案上,摆放着一部散发浓浓墨香的《枣阳著书志》。
    这部书收录介绍了枣阳籍作者176人的著书314部,单位编撰的志书、史料及其性质的书178部,不同姓氏的家谱26部。由枣阳市原人大主任赵正鹏先生作序,枣阳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承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看到这样一部装帧大方的地方文化志书,让我想到了此书的编撰者杜本文先生
    杜先生是一位古稀之人,为枣阳汉刘文化的资深研究者。之前写过多部介绍帝乡历史伟人刘秀及东汉的研究著作,参与过多部地方志及史料性质书籍的编撰工作。身兼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国文化研究会和襄阳市诸葛亮研究会等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和辽宁省党的建设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文化襄阳”研究会会员,枣阳市政协文史员,枣阳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其名其作品,在枣阳乃至境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枣阳著书志》,是杜先生历时近十年打造的一部地方性文化著述志,耗费了编著者的诸多精力,展现的是枣阳经济与文化建设一个时期的繁荣盛景,体现了编著者的一种执着奉献精神和甘做嫁衣的无私情怀。

                        二
   2008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春明树绿,云淡风轻,阳光灿烂。
    枣阳市高级中学后院里,一座掩映于林荫深处宿舍楼南端的五楼单元里,一位清癯的中年男子,此时正在靠窗迎阳的书斋里伏案疾书。
    眼前的这位先生,是一位有着高级讲师头衔的学者,目前已跨进“耳顺”之年,在枣阳文化界名声响亮。
他就是杜本文。
    杜本文,原为枣阳师范副校长兼党委委员、调研员,之前曾任过中共枣阳市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和耿集镇委副书记等职。几年前退休后,他运用过去的研究所学,一直从事着东汉和刘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事宜,写作出版了《龙飞白水论刘秀》《光武中兴三百问》《刘秀年谱》等专著。其中《光武中兴三百问》,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评定为“中华优秀文化成果作品”。
    杜本文,枣阳汉刘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张名牌。
    此时,他应湖北省一家杂志社之邀,正着手写作一篇介绍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0月中下旬,在枣南新集的四井冈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恶战实况。经过了近三个月的翻阅查找资料、做笔记和奋笔疾书,一万多字的纪实作品已近尾声。再稍加润色,就可以向杂志社交稿了。
    这时的他,放下手中的笔,看看眼前的厚厚文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阳光舒展着他的书案,文稿散发出明丽的光芒。
    恰于这时,身边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
    接通了电话,对方是襄阳党校的一位知名教授,襄阳市研究三国文化的著名学者,也是他时常往来的一位老朋友。
    寒喧过后,老教授慎重地告诉他,襄阳市准备出一部“著述志”,内容涵盖各县市的作者著述。因此,对方希望他能挪挤点时间,把枣阳多年来诸多作者的著述情况重点收集一下,为对方承编的“著述志”提供点资料,增加点枣阳的文化“元素”。
    这是一项新工作,之前少有人操作。
    听了老教授的讲述,他当时思忖道,这是一件好事儿啊!想想看,这么多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裕,带动了多少写作人的情丝,写作出版了多少反映时代的优秀篇章与著述?
然而不同时期出现的优秀篇章与著述,过后又被历史的烟云所覆盖,时间长了还将烟消云散。如今,襄阳的老教授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载录,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儿。这样做的结果,可以把境内过去许多作者的诸多著述进行一个收载,使之成为一个“永久”的记忆留存。
    这样的举措,对著述者的成果,对历史文化的传延,功莫大焉。
    老教授的交嘱,况又一件大好事儿,还应当是诸多著述者心中的一种企望,自己敢不承蒙重托?
    他当时对老教授的回话只有一个字:干!

                        三
    为了完成老教授的嘱托,他把手头的文稿写作进行了最后的冲刺,进行了紧张的修改润色,完稿后及时发往应邀杂志社交差。
    随之,他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枣阳著述者作品的收集及其内容的整理工作上来了。
    收集著述者的作品,在他来说并不一件太难的事儿。一个搞写作的人,平时又喜欢交往,知道和熟悉的著述者不在少数。现在的主要工作,一是不熟悉的著述者作品收集,二是对收集到的作品进行提要归纳与整理。
    这里的关键是第二条,如何把收集到的作品进行阅读,然后能用简捷明了的叙述语言加以概括,将其推介到襄阳老教授那里著书用。至于第一条,按照老教授的事前交待,“尽量收集,能收集多少是多少”,伸缩性较大,容易操作。
    之前,一般的文友在出书后,多要送他一本两本作为收藏。因为时间关系,当时的他,没能对赠送的诸多作品进行一一浏览。现在,按照《著述志》的要求,他要把这些收集到的作品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如此就需要进行一次通览似地阅读与提纲归纳。
    好在他是一位经年累月的写作人,又是一名曾经常站讲坛的高级讲师,阅读作品与归纳提纲是他的长项。
目标明确心中亮,只在时间朝与夕。
    之后的他,除了少量的外出应酬和收集一些探听到的著述者作品外,其他时间多于书斋中进行着紧张的阅读和对作品的提纲挈领归纳。
    近百部的作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或薄或厚,一本本地翻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年龄大了,精力就是个问题。
    还有,天气渐渐地热起来了。他的书房,紧靠在宿舍楼南面的迎阳处,处于太阳频繁光顾的地带,承接炎阳的热浪自不在话下。
    然而,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一个热爱写作的人,一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就是一件快乐的活动了。
眼前的这些书籍,多是身边文友进行的写作,又多是写的身边故事。一个个认识的作者,一副副熟悉的面孔,他们于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笔触,谋划了不同的篇章。
    此时此刻,眼前的阅读,是一种熟悉,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学习。
    风轻绿碧林幽地,回仰低思火热天。
    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景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感知。
    一天天,一旬旬,一月月,时光一去不复返。
    转眼到了第二年秋天。
    历经了一个个忙碌的日子之后,一沓子介绍枣阳籍著述者作品的介绍资料,送到了在襄阳居住的老教授手中。
    那一刻,他有着诸多的欣喜,也有着诸多的期待。望着老教授那有些憔悴的苍颜面庞,他于心中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触。但他知道,自己之前的努力,将会在这位教授加朋友的《襄阳著述志》里,增添着枣阳的文化元素。
    如此,他感到了一种释然。

                        四
    过后的时段里,为增加《襄阳著述志》中“枣阳文化元素”的厚重度,他又陆陆续续地为编著此书的襄阳老教授,提供了不少新收集整理的著述资料。
    经年累月,光阴荏苒。
    不知不觉,时光已进入到了2011年里。这时的他,为襄阳的老教授新提供的筹编《襄阳著述志》资料,与最初的报送数量相比,已经增加了近一倍的页码。
    看到老教授筹编的《襄阳著述志》,收集资料的工作将告一段落,整编工作即将来临之际,他感到了欣喜。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向以刚强著称的老教授,老朋友,在着手筹编《襄阳著述志》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中,突然出现了意外——病倒了!
    消息传来,于他不啻一个晴天霹雳。
    站在病床前的那一刻,当他看躺在病床上,双眼紧闭而不能言的老教授时,一种说不出的感伤油燃而生,泪水不知不觉淌了下来。
    他为老教授的安危担忧,也为老教授的未来担忧。
    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
    不久,老教授奇迹般从病床上站起来了。
    这让他感到了欣喜。
    只是,站起来了的老教授,出现了语言障碍,行动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自如了,行走需要有人搀扶着。
    很明显,今后较长时间里,老教授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自由地写作和编书著书了。一句话,《襄阳著述志》也不能付诸实施了,自己多年辛勤忙碌收集整理送给老教授的那些资料,也将成为“废纸”一叠!
    想到这里,一种少有的沮丧突袭心头。
    他仰望长天,心里不住自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好多个为什么之后,他突然想到了老教授的遭遇。老教授的遭遇比自己惨十倍啊!与老教授的遭遇相比,自己的这点忙碌“损失”又算得了什么?
    几经辗转,他在思想上得到了些许慰藉,随之一个灵光的火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五
    他清楚地知道,襄阳老教授的不幸病倒,其着手数年编著的《襄阳著述志》搁浅了。
    他为老教授感到了伤痛,也为自己感到了酸楚。
    然而,伤痛酸楚之后的他,思前想后突然于心中闪现出一个灵光火花——自己何不就着这个机会,学学老朋友之前的思想与行动,编一部枣阳的“著书志”,为枣阳近百年的历史文化立一个“传”!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之前的他,费时数年而收集整理的那么多枣阳的著书资料,放弃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他心有不甘。
    既然如此,那就勇敢地向前搏击一回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有了为家乡历史文化“立传”的思想后,他把之前送给襄阳老教授的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地清理。不清理则罢,一清理让他感到了惊喜——前前后后送给襄阳老教授做出书用的资料内容,竟有近二百部的著书之介绍!
    这还只是个人出书的部分,那么还有单位出过的书,还有史志部门出过的多种史料性质的书,还有志书,还有家谱,还有其他方面的出书,等等等等。如果能把这些出书一一地收集汇总起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那将会是一部枣阳近百年来,历史文化著述成就的“集大成”啊!
    看到眼前的这些书之介绍资料,想到了来日收集的出书盛况,他的热血沸腾了。
    编著一部《枣阳著书志》,决心就此而下。
    过后,他把自己的这一想法与一些同仁和相关领导进行了交流。大家听了他的设想与介绍后,一致认为这是个大胆的尝试,既是一种为枣阳文化建设的立传,也开了现代枣阳文化成果汇集之先河。
    又过后,史志办领导经过深思熟虑,与上级领导协商后,决定应承《枣阳著书志》的出版事宜。
    有了同仁与领导的鼓励,有了史志办领导的应承出版,剩下的就是行动了。
    设想千般好,行动一时难。
    当他再次进行收集出书者的著述资料时,并不像开始想象的那样容易了。
    平时交往和了解的出书人,之前都进行了寻访与索书。其他一些不知名或是居住偏僻的出书人,寻访起来就没有那么好找了。为了出一部相对齐全的《枣阳著书志》,他要尽最大的可能,把知晓、少知晓和不知晓的各种著述,通过不同的渠道,一本本地给挖掘出来。
    随后,他又一次开始了漫长的寻访著述收集工作。
    他将容易收集的单位出书资料,先行加以寻访收集,并于寻访中探听之前不熟悉写作者的著述情况,然后顺藤摸瓜找到著书人及其所出的书。过后,他又把这一工作延伸到乡镇,向一个个更加生疏的出书人进行探访。
    一次,他来到一个山乡里,看望一位耄耋的老人,目的是为收集老人写的一部书。老人过去读过书,有点“夫子”的余韵。老来无事写作了一部自传,记录了自己的一生经过,也讲述了个人经历的许多历史事件。但老人住在偏远的乡村,自传出版后少有人知。他得到了这一信息,经过多方的了解,过后搭车来到了老人的家中,知道了老人的身世,对老人的自传进行了收录。
    还有一位是居住无锡的作者。为得到该作者父亲的出书资料,他通过多方的打探与交流,最终从其熟悉的文友那里找到了这位作者父亲的诸多资料。
    还有一位不甚熟悉的写作人,听说新华书店里有其著书销售,过后他就专程来到书店里,于摆放书的柜台前,硬是站着把该作者的著述资料进行了记录与整理。
更为难寻的书籍,是那些于近代史上出过书的枣阳人,目前作者均已过世,其家又不在枣阳居住。另外还有一些旅居台湾与港澳等地的枣阳籍作者出的书,收集工作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他没有因为这样的资料不易收集就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地找关系,找熟人,人托人,或网上购,或书店买,转弯抹角,百般周折,最终将诸多不易到手的历史书籍及港澳台的枣阳籍人出书资料给弄了来,成为了《枣阳著书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年间,他就是这样,通过各种渠道,行走于一些往日不熟悉的出书者之间,进行着收录资料的忙碌工作。
    终于,2014年底,他收录的书籍,涵盖了文艺作品、自传、志书、史料、家谱和各种研究著作,数量达到了四百多部。这些书籍的出版时间跨度,长达一个世纪。
    这样的骄绩,让他感到了欣慰。

                         六
    文章合为时而著。
    杜本文筹编的《枣阳著书志》,是时代的一种呼唤,是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承担,更是个人胸襟的一次扩展施放。
    这样的工作,从小了讲是为著书者进行的一种个人介绍与宣传,从大了讲则是对历史文化成果的一种荟萃和地方文化繁荣景象的另类反映,同时也是对一个地方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侧面写照。
    社会的繁荣,带动的是文化的繁荣。不同时期出版的不同著作,是这个时期的社会历史记录。
    他进行《枣阳著书志》的编撰,就是想对枣阳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一个真实的文化层面记录。
    如此的缘故,他没有因为途中遇到的困难而退却,也没有因为不同的微词而气馁。
    既然有了这样的襟怀,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就是勇往直前了。
    他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时,一个很大的困难是他不会操作电脑,自然也没有可资打印的经费。虽然之前的操作,有党史办领导的承印出版之允,但出版之前的寻访、采写、打印、校对、输出、修改、添加等等活动,却是属于“自己”的花费。
    手稿出来后,他找到了打印店,数百页的打印费用,一问让他却步。
    过后,是儿子帮着找了一位熟人,加班加点帮他把手稿进行了义务的电脑输入。为了填补下人情与感激之情,期间他对输入员进行了几次的热情款待。
    2014年10月底,初稿的小样打印了出来。
    一排版,300多页。
    数年的努力,凝结着他的几多心血,也展现着吴祥明、赵万爽、王京伟、黄攀等人的无私援助和众多友人的积极鼓励与支持。此时此刻,面对打印出来的厚厚样稿,让他看到了艰辛付出后的劳动“成果”,一时心潮澎湃,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过后的日子里,他给承印单位的领导汇报,领导又把书稿送市里相关领导参阅批示。
    又过后,他向熟悉的文友、相关领导、相关单位人员征求书稿修改意见。
    自然,多年的心血一日成,征求意见后却让他感到了成书的难度。
    领导和同仁在肯定成绩的时候,指出了书中收录的出书资料不全,整理标写的内容不统一,书籍的归类还有待斟酌,等等。
    一句话,眼前的书稿,还需进一步的收集整理与编排归录。
    为了完善《枣阳著书志》初稿,他不得不再次努力。
    为了成就《枣阳著书志》出版,他不得不再次规划。
    这个时候,因为有了市领导的发话与支持,相关单位的志书和个人著书者,又陆续地把各自的出版著作送到了他那里。
    有了新资料新内容,他又投入到紧张的整理编撰之中。当时的天气太冷,他把家里的空调开启,使自己的握笔之手不至于发僵,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奋战,二稿又一次出来了。
    十二月的时节,已是年底,单位的工作更加繁忙。打印出来的书稿,只能暂时放下来。
    2015年春,经过多方的征求修改意见后,他又进行了一次整理编辑。之间或这事或那事儿,时间不知不觉便到了六月。
    三稿出来了,之前提出过不同意见的领导与同仁们,感觉着也差不多了,没有之前的意见多了。
他松了一口气。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承印单位的领导,因为工作的变动,因为交接班的原因,《枣阳著书志》的编撰与完善出版工作,又一次搁浅了下来。
    新领导的交接,传递,熟悉,汇报,到年底才又开始新一轮的书稿运作。
    接着,又是领导的看稿,审稿,提修改意见。
    转眼就到了2016年夏,之间的各种困扰自不必说,可喜的是第四稿最终又出来了。
    同样地,此稿又进行了审稿中的传阅、提意见和修改几道工序。
    往返复去,春去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的年底,书稿进行了最终的审定,然后送到出版社印刷。
    2017年4月中旬,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历经近十年编著的《枣阳著书志》,带着众多人的殷切期望出版了。这部书的内容,记录了2016年底之前,枣阳籍作者与单位一个世纪的出书盛况。

                       七
    《枣阳著书志》,十年一剑,倾注了杜本文先生的诸多心血,也让他品尝了编著者的诸多酸甜苦辣。
    如今的他,已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者了。
岁月的洗礼,让他增添了更多的沧桑,额头上的智慧线,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此时此刻,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编著的《枣阳著书志》,如今可以面对世人与诸多的文友了,也可以面对襄阳的老教授老朋友了。
    虽然这部志书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有一些著述因各种原因而没有收录其中,但他感到自己已尽到了编著者的责任,最大可能地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枣阳的著书盛况。特别是在编著、归纳与采写中,他抛弃了个人的认知理念,以客观的历史事实进行了真实的编录,自始至终保持着史家的良知。
    如同之前写作的一些汉刘文化读本一样,展现枣阳百年的历史文化著述原貌,原本是他的编著初心。
现在,当崭新的《枣阳著书志》展现在他的面前时,面对初心,除了几多感慨之外,他问心无愧。
    《枣阳著书志》如今已经出版,历经近十年的编著之心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他那颗青春不老的编写地方历史读物之心没有放下。如今,他除了应承相关单位的史志性书籍编写工作之外,又在忙着为枣阳的历史人物“立传”了。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三部枣阳历史人物的传记写作。之前的他,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资料收集与编辑整理。
    他的目的,是要把那些还不太广为人知的枣阳历史名人,一个一个地从历史的烟尘中挖掘出来,编写出来,然后再宣传出去,推介出去,让枣阳乃至境外的人们知晓枣阳,了解从枣阳走出来的许多历史名人,扩大枣阳的知名度。
    他从事的这种写作,如同他编著的《枣阳著书志》一样,难免会在行进的途中遇到诸多的艰辛,耗费诸多的岁月时光。
但他别无选择。
    一朝认定丛荆路,纵然九牛也难回。
对他来说,这样的写作,这样的编著,是一种历史情丝,是一种人文情愫,也是一种藏之于内心深处的绿荫情怀。                    
            二0一七年六月中旬写于枣阳

 

国林,原名李军,湖北枣阳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从事散文、诗歌、小说、故事等方面的写作多年,著有《浕水情缘》、《带着父母去旅游》、《与父母同游乐》、《记忆》、《刘秀归来》等作品,多次获得过不同级次的文学奖项。a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作家国林
地址:湖北枣阳  邮编:441200   电话:13886230262
网址:  邮箱:530205671
内容维护:国林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