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贾桥
    首页 作家简介 
阅读“飞”的时代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0/7/21 10:22:12  阅读:2990次

                                               引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

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速度。用速度仰视一切,精彩源于速度。2008年京津城际作为开篇,中国铁路正式进入350公里高速时代。2009年武广开通再添骄傲一笔。高速动车被冠以“陆地飞行”的美名,创下惊人的“世界第一”,“飞”的时代无于争锋。

“飞”一样的速度像一部大书,里面章节繁多,需要用心阅读。武广高铁纵贯鄂、湘、粤三省,全长1068.6公里,以赤壁北为界,武汉铁路局管理152公里。但是,控制武广高铁全线运输组织的“大脑”设备都集中在武汉,发挥着‘龙头’作用,这是武汉绝佳的地理位置所决定。2010年全国“两会”报道,2013年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铁网。届时,武汉到北京,到上海,到广州,到成都,三到四小时都可以到达,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圆心正是武汉。武汉奠定了在中国经济棋盘上的“天元”之位,其铁路枢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武汉铁路局处在这么一个重要的点位上,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高铁的走向,甚至对未来高铁的开通运营起到决定性作用。

武广高铁虽然一次性建成,但是运营却是持续的、长永的,永恒的。新生事物决定了它的管理既独特又充满挑战。从许多层面来看,都比传统铁路来得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用发散思维面对越来越多新的矛盾。

企业与企业之间,没有完全一致的相同,只有无限的接近与靠拢。最近,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乘高铁,贴地飞行唰唰唰,窗外的景物一闪而过。高架、无砟线路、区间无地面信号机,完全颠覆了既有线行车理念。“飞”一般的速度掠过原野,切开空气,切开记忆,切开想像,不由分说地把我带往前方拉近了我与企业的距离。我选择了某些章节,阅读某个车间某个轨道,甚至高铁人的心理与生活,了解他们如何管好用好高铁,于是有了这篇没有文学的报告。

 

A“飞”的龙头

   

阅读“飞”的时代,其实每一个篇章都不一样,关键看你从中得到什么。不同的人因为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但尽可能以点带面辐射开去。

                                              1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是一个伟大生命的孕育过程。但生命的降生又是如此神圣。武广高铁高科技含量、高等级铁路的建成,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它代表着中国交通格局、经济版图、生活方式、时空观念,因高铁而巨变。管好用好它,压力与生俱来。

20091226日晚,铁路局中心会议室,人们还沉浸在成功的欢声笑语之中,一片生机盎然,大家无不在表达一个主题,为武广高铁开通祝福,为我们自己加油!

局长余卓民疲惫了一天,没有休息,连夜召集班子成员及调度、工、机、车、电辆等业务部处室中层干部,研究部署下一步诸多工作。局长五十来岁,中等个头,精神饱满,是一个经历过多年局长砥砺的人。他早已练就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地、任何人面前,都保持着全神贯注和清醒的头脑。

他说,“人不能没有欲望,高铁安全就是我们最大的欲望。建设一条高铁不容易,管好就更难。当下我们正面临着速度与规模、安全与程序、人才与管理等诸多关系相互扭结的复杂局面。如何迎上去?贵在谋略!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怎样谋划?大胆创新,谋定而后动,五个指头捏在一起,边思考,边整合、边运行、边探索、边完善。”

局长肩上的担子压得沉甸甸的,所以常常说起话来直截了当不拐弯,他说:“工作中,不要告诉别人你有多努力,你有多辛苦,而是看你做成了什么事。说得简单点,不仅要做成事,还要把事做好,这才是关键。”

其实,局长今天是兴奋的,他脸上激起来的红晕一直没有退下去。尽管一大早就起来了,早早来到武汉站武广开通仪式的现场,不停地给上级领导一一作介绍。仪式结束后,又接受各大媒体采访,一天都没有坐下来好好休息,也不知道累,仍是精神抖擞,说起话来声音宏量。

顿了顿,接着他又说道,“我们等不起,慢不得,不能推,必须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全力确保武广高铁安全运营,让世界一流铁路造福社会,惠及人民。”

哗哗哗,掌声响起。接下来,大家的讨论沸沸扬扬,积极而热烈。

优秀的管理者懂得抓大放小,局长就是这样,善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他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志在必胜,志在必德,志在必赢。他们在“赢”来武广客专开通之际,从理念到实践让中国高铁永远出中国速度。

企业管理,局长是关键。

                                                                       2

 对于很多人,高铁是一个形容词,成了一个象征。

其实,高铁上所有东西都是新的。新的技术,新的标准,新的走向,一切都在蕴涵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展开了。

笔者在盛春的一天,没有预约,在局党委书记张友松添乘的间隙中采访了他。张书记的神情、眼光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在他身上有股大武汉大包容的气质,一看就是有气势的人。谈到学习,有他的见解。

他说,“这是一个十倍速变化的年代,无论我们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以十倍速进行。知识折旧快,更新更快,中国高铁从建设到运营只有三年时间,我们没有骄傲的资本,丝毫不能懈怠,只有潜心学习,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张书记说得真好,学习及学习能力必定是抗衡诸多因素的利器。他的语言流畅且又意气风发,微笑里面叠加着智慧,他的那种领导者的气质,还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往心里沉淀,从眉眼里直接就出来了。

给张书记打电话的大多数时候,他都在基层。用他的话说,添乘或者到现场,是一种学习。“到一个地方总想多看到一点什么,感受一点什么,捕捉一点什么。”很大程度上,他的这种学习是考察,是观察,是调查。

很多时候,高铁上的工作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更多的是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有一次,张书记到咸宁北站调研,一个职工很感慨地说,高铁因高科技带来的许多东西,工作反倒简单化了。

张书记说,“售票员的工作简单不简单?很简单,但是因为将简单的事情做到了最好,李素丽成了全国劳模!”这让所有的人都有所思考,其实简单中孕育着不简单。

武汉局很多人喜欢听张书记讲话,他讲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有哲理,有故事,有趣味,常常把一些关于责任、关于落实、关于思想工作方法这些东西讲得深入浅出。

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孩子得到一条新裤子,长了。他请奶奶剪短一点,奶奶说,我忙,你去找妈妈吧。孩子找到妈妈,妈妈说,今天没空,明天再说吧。没办法,他只好找姐姐,没想到姐姐有约会马上要走。他只好带着失望的心情入睡了。奶奶忙完事过来把孙子的裤子剪短了一些;姐姐回来想起这事也把裤子剪短了一些;妈妈腾出时间又把裤子剪短了一些。不用说,裤子根本没法穿了。不言而喻,共同负责等于无人负责。

张书记的观点很多都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了,职工们做得都非常好,每一件事都能责任到人,每一项工作都有完成的时限和基本要求。

企业发展,书记是旗手。

 

    B“飞”的动车

 阅读企业的核心,总是隐藏在最不经意的角落。在武汉铁路局,有四通八达的铁路,有专业不同的站段,还有各式各样的人物,这才是企业的精粹。

                                                   3

 每次子弹头般的火车开过来,“呼”的一声,眨眼就只能见到车尾,列车就过去了,很快,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动车组列车飞驰而过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进入动车基地检修库,需通过两道严格的检查。宽敞明亮的检修库比一个正规的室内足球场还要大。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动车检修库,通透,井然,有序,气派。十条股道依次排列,每条股道可满足两组动车同时检修。身着绿色、蓝色、灰色不同服装的员工正排着队陆陆续续开始进库。

21.30分,第一列高铁列车开进来。

GG5206次列车进入6道!”

GG1023次列车准备进入3道,请供电操作员供电,请地勤检修人员接车!”

一环扣一环。一间小小的调度室,调度员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监控画面,嘴里不断发出各类指令。

检修库是动车基地最重要的地方,主要检修工作集中在这里。动车组运行运行4000公里就要进行一次全面保养、维护和检修,称为一级修;运行3万公里称为二级修;之后还有三、四、五级修。武广高铁全长1000多公里,跑两个来回就超过4000公里,因此,武广高铁线上的动车组每天都须返回基地做“体检”和“保养”。只见一位检修人员拿着手电筒,眼睛由电筒光牵引着,在动车底部进行检查,只要发现螺栓出现松动,他就会打好标记,马上处理。

他们对动车组检修不能漏掉一颗螺钉。轮对、轨距这些重要部位更是必须保持“零误差”。一套程序下来,至少3个小时。检测完毕后,再由复检人员确认检测。确认一切正常后,质检员签字, 610分才允许车出库,担当新一天的列车运输任务。

这个检修库的检修能力相当之强,每天可以做到80列一级检修。动车基地党委常务副书记徐升介绍了许多情况,每句话都含金量十足,犀利简洁,他说,我们的职工在检测过程中,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掉一个,必须做到水落石出。职工的理念是,我干活你放心!

                4

 在武汉动车基地机关一楼的橱窗里,看到铁路局专门下发的《关于表彰武汉动车基地为武广高铁开通运营作出突出贡献的通知》。这个表彰足以让人敬畏,这是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边一定有很多发光的事物。

于是我走进了蒋芳政的心灵世界。

蒋芳政现在是武汉铁路局副局长兼武汉动车基地主任、党委书记。这个身材硕长、说话干练、眸子透出坚毅的高级工程师,给人的印象朝气蓬勃。他在车辆领域到今天,已干了30年,曾经还在原郑州铁路局当过车辆处处长,这一辈子他没有离开过列车车辆,干动车虽然是近几年的事,但也早成为专家级人物了。

说起蒋芳政的故事真的有很多。

有一次,蒋芳政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关于航天零缺陷管理的讲课,这让他豁然开朗。空军提倡的是“地面苦练,空中精飞”,模拟一切可能的困难和问题,真正上天的时候,必须准确。零缺陷是一个纽带,把他的高铁安全管理的思路一下子提升到了理论高度。

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形成操作体系,再把落实到细节,再把每个细节形成规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手段了。

掌握动车技术需要不间断地“咀嚼”知识。于是,每天班前一小考,上旬一中考,季度一大考,成了一个制度。这样做虽然严格与琐碎,但是各个击破,化整为零,减少遗忘,温故而知新,重在养成习惯。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

蒋芳政还清醒地认识到,做好任何一件事,不单单是说教,不单单是培训,不单单是考核,它还是一个长线功夫,是一项生动的、具体的、又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程。安全在那里?在日常的活动之中,在职工的心灵之中。

一旦智慧引入管理就变得灵动起来。于是,武汉动车基地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比如,以“爱国、爱路、爱岗”为主题,开展了“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的”的大学生辨论会。

比如,用“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走一步,防止事故”的理念,达到了“用每秒百米的速度确保每秒百米的动车安全”。

比如,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以“明星机械师”、“首席机械师”评比活动,让“想干事的有舞台,会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地位”。

                                                      5

 我在动车基地听到二个人的故事。

一个是明强。全路技术能手、湖北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高级技师、武汉铁路局优秀党员、双文明先进个人、首席动车组地勤机械师……

2006年明强被选送到北方交大铁道部动车组维修骨干培训班学习。北京冬天的清晨是最磨人心志的。每天早上六点,明强都会离开舒适的被窝和温暖的房间,到校园去看厚厚的动车组教材,这是他给自己规定的。这一早,闹钟把他闹醒了,一想,算了吧,再睡一个小时。可是想到昨天才看的国外录像资料片,就在心里说,中国动车正在起步阶段和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铁路给了我这么好的机遇,我不能辜负领导的期望,今天怎么能偷懒呢?他立即跳了起来,穿起衣服,抓起了书本。

200811月,明强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来参加比赛的选手们都是各个局抽出来的业务尖子,人人藏玉怀瑾,锋芒毕露,都把知识的精彩进行到底。明强没有空手而归,他取得了动车组机械师CRH2型单车检查第二名的好成绩,以领跑者的姿态前行着。

明强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泡在一线,从不放过每一个部位。有一次清晨,天降大雪,动车组出库联检做换弓操作时,发现受电弓无法升起,明强接到故障信息后,立即上车检查,发现电路、气路一切正常,他没有照搬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根据天气情况,判断受电弓是被“冻”住了,果断调整升弓压力,将受电弓升起,保证了动车组的正点运行。

明强很细心,总是积极寻找故障的原因和规律,他罗列出每一个环节所遇到的或者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写出一个个分析,再形成备忘录。“一车一卡”专项修制度,在他的建议下形成了。这几年他解决了重联和解编故障、光纤故障、受电弓故障等等共200多起。

明强已有高超的本领了,却从不保守,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伴。常常与职工们一起讨论电路分析,单车检查,防冻排水等。他所参加的《构建CRH2动车组列车安全保障体系》荣获了全国及铁道部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他常说,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只有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有本领,高铁安全才能有保障。

     再一个是陈国防。今年25岁、2008年从西南交大毕业成了一名随车机械师。自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铆足了劲,从没回过一次家。去年他母亲重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家里的独子,他下班后总是第一时间给妈妈打电话。今年312日,虎年春运结束第二天。正在忙碌的陈国防突然接到爸爸电话:儿呀,你妈快不行了!陈国防终于向队长请了假。为了赶时间,车间领导为他订了最早的机票。陈国防还没来得及登上飞机,却等来了噩耗,爸爸泣不成声地说,你妈……已……走了!

这个血性方刚的年轻人,一下子跌倒在地,嚎啕大哭,妈——原谅我,没能见您最后一面,是儿子不孝呀!

     C篇:“飞”的中枢

    阅读一个时代最能反映文化的,便是这个时代的思想与技术。有些事情看上去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其中一定蕴含着真实的趋势。

                     6

 

说到高铁技术就会想到飞速动车,无缝钢轨。其实,武广高铁最能代表科技水平的,就是信号CTCS3级动车运行控制系统,成了控制动车高效、高可靠、高安全行车的高级中枢。

武汉电务段新成立的信息分析中心,便是维护这套系统的“眼睛”。走进信息分析中心,看到的是一片忙碌。面对着的两排工作台,每个人都是专注的。

“电子设备车间,请注意,武广高铁中继3站,发现列控中心A/B主、副机同时显示绿灯!”

“赤壁北站,有一个电压曲线波动异常,请立即查明情况!”

一个个信息指令从这里发出,一个个故障得以解决。由于信息分析中心能对千里之外的信号及运用质量进行全面监控与跟踪。因此,设备维修方式由过去传统的普遍修、故障修、周期修往现在的重点修、预防修、状态修转变,真正实现了科学检修。

维护高铁“中枢”,他们还遭遇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201015日下午,武广开通的第十天。武汉地区纷纷扬扬下起了第一场大雪,凛冽地寒风夹杂着雪花。夜晚2230分,段调度所接到站区报告:“喂!武广客专乌龙泉东3号道岔密检器被动车带起的冰块砸坏,影响设备正常使用!”

副段长黄宪伟、安调科长戴年新、信息科长曾宪华等闻讯,冒着漫天飞雪从武汉赶往几十公里外的乌龙泉东站。凌晨230分,他们终于赶到。由于还有两趟临时动车要通过,更换设备时间给在4点到5点。

凌晨4点,雪还在下。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他们开始了检查与抢修。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乌龙泉东车站线路轨道旁,多处密检器被打碎、打断。

挂在动车上的冰块,如同挂着一个个微型炮弹,在动车高速运行中,飞旋出去,炸坏、打烂、击穿轨旁设备,严重影响“中枢”系统。人们只能想像了在设备被“炸”毁的那个瞬间是何等的惊心动魄!

“快,拿板手来!”

“快,把螺丝上的冰铲掉!……”

雪花落在他们头上、脸上,又迅速在体温作用下变成湿漉漉的,那种感觉要多难受就多难受,大家顾不上这些,只是一门心思拆除坏损的设备。上螺丝,紧固定,装配线。曾宪华科长手拿万用表,一根一根校对,两只手冻僵了,后来回到屋里半天暧不过劲来。

凌晨5点,所有故障换装完毕。522分,从武汉开过来的动检车飞一般的从眼前通过。

                                      , ;                7

 天亮了。干了一通宵的段长、信息科长、安调科长们都没有休息。他们同时想到了一个严峻问题:乌龙泉车站遭到这样的破坏,辖区152公里的轨旁设备肯定也会这样,万一哪个设备被打飞在线路上,被飞速动车撞上,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们没有丝毫懈怠,立即动员全段职工参加抢险抢修。一时间,这个段从上到下,一呼即起,一触即发,一激即活,一战即胜的作风给激起来了。

16日到月底,他们利用夜间天窗,二人一个组,共120人,每组徒步10公里,将管内线路860个应答器、1600个固定电容及所有轨旁信号设备,进行了一次拉网似的排查与维修,共发现50处设备严重损毁。他们发现,全部都因设备没有紧固到位才经不起冰块击打。

这种现象在京广、京九以及合武客专线上从未发生过,居然在武广高铁开通仅十天发生了。这次设备“炸毁”事件,同时也把信息科长曾宪华给“炸”醒了。他多少个夜晚彻夜无眠,苦苦思考着解决办法。可武广高铁又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与复制,只好一点点摸索。

曾宪华与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分析、研究,终于找到解决的关键,必须将设备加固,才能防止被击打。

他们积极探索加固新工艺,在百十次试验中,首次在全路领先使用重金属紧固胶。他们在应答器与底座、底座与整体道床间铺设重金属紧固胶,起到了很好的抗击打作用。彻底排除了轨旁设备不紧固这个重大隐患。

他们在武广高铁“中枢”设备维修上,解决了25个技术难题,申报了3个科研项目,为武广高铁的长治久安,为后续高铁的其它建设及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

               8

 与我印象中的段长不同,陈世忠科班出身,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信号控制专业,武汉铁路局学术带头人,在他的管理中,不仅有勤奋和汗水,更有知识和智慧。

电话接通的时候,陈世忠段长正要开会。虽然采访的要求突如其来,他仍只对同事喊了一声,“你们先开着”,便认真回答起问题来。

陈段长说的最多的就是,“高铁事业,安全为重,技术为先。我们是站在铁路技术最高点来掌握现实技术与未来技术平衡的。忽略技术,必定会断精神的根,高铁更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因此,把武广干好,把队伍带好,把技术做好,始终确保武广高铁运行的绝对安全是我们武汉电务段高铁人的责任。”

这个段移动车载车间、武广客专车间以及信息分析中心,几乎全是年轻人。段党委书记游海群无不骄傲的说:“青年态度决定高铁的发展未来,这是硬道理。在他们中间,也许就有未来的高铁掌门人。”

游书记还介绍,他们的无线信息闭塞中心(RBC),是全路首家建立起来的,只有4个人,全是大学学历,平均年龄24岁。李兵是北方交大的研究生,参加工作三个月就放手让他当工长。武广高铁全线有9RBC设备,全部归武汉局管,以后的维修标准将出在他们的手上。

当余昌敢、黄飞还有那些叫不出名的年轻人,站在高精尖设备前指点江山时,正反映出武汉电务段已经具备了新锐而包容的青年气质。正是这些年轻人,给中国高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D篇:“飞”的轨道

 阅读《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可以感觉出作品的本意是催生一种动力和一种强烈责任感。书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即责任是一个企业成熟的表现。

                                             9

 一根钢轨伸到底的无缝高铁线路,它的直线美和恢弘之势,无与伦比,蔚为壮观,在这里,让人的所有灵感被激活。

在我的知识体系里早就知道,传统的铁路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在枕木上,之下用小碎石铺成道床。但它容易变形,维修频繁,更重要的是列车速度受到限制。
  现在的高速铁路是无砟线路、无缝长轨、新型扣件、弹性轨枕等新材料构成,稳定性高、结构耐久性强,保证了线路的高平顺性。但是,由于速度太高,线路设备的技术状态又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对它的安全要求极其严格。

武汉桥工段武广客专线路车间,担负着高铁养护任务。因为全是夜间作业,一到了晚上,位于咸宁北的综合工区,院内灯火通明,他们正常运转的一个班次仅需5职工。

“养护高铁线路,对机具和材料管理十分严格,从进线到结束,要进行四次清点,杜绝任何物件遗漏,才能保证高铁的运行安全。工长彭定家这样说。
       
零点30分,大伙们头上带着头灯,携带工具,在夜幕中往轨道前方走去。

210分,作业人员步行两公里到达指定的作业地点。

340分,4名检测人员迅速用德国进口的安博格小车,测量轨距高低、方向水平,误差以零点几毫米计算。

410分,通过目视检查挡板、弹条和轨底垫板,再用扭力螺栓扳手进行复查验收,完成了病害的整修。
   
工长彭定家今年40来岁,与他交流挺有意思。他说,过去在既有线工作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吃大苦,流大汗,耐大劳,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奉献。在那个年代还有一个口号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问那个时代苦不苦,他的回答是,比起“三块石头支起锅,三顶帐蓬搭个窝”的老一辈线路工比,又好多了。如今赶上了好时代,350公里速度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在我们手上实现了。它标志着我们铁路最先进、最具现代化水平,成了国家实力的象征,作为第一代高铁人,我真的感到无比的幸福和骄傲。

凌晨5点,作业全部结束。共整治设备病害3处,巡查道岔8组。

实际上,他们在轨道上的养护,远比文字的描述复杂得多,严谨得多,精细得多。

                10

     武汉桥工段段长熊志超戴着一幅眼镜,为人亲和而博学。他说起这样一件事。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写的一本书叫《日本列岛改造论》。田中在总结日本现代化时,颇为自豪地论述了两条内容:一是“一日经济国”,二是“一日交通国”。

所谓“一日经济国”,就是到了每天夜里零点,前一天全国的主要经济指标,比如生产了多少吨钢铁、多少辆汽车、多少吨石油……都从电脑的终端显示出来。

所谓“一日交通国”,是日本的交通非常发达便捷,它的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的衔接非常合理,从首都东京出发,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当日返回。

80年代初,中国百姓还不知道电脑是何物,电视、电话还没有普及,手机更没听说过,田中角荣把这些学生们都给惊呆了,惊傻了。当时,他们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议论,真是了不起的现代化。有的说中国30年赶不上;有的说50年赶不上;有悲观论者甚至说100年也赶不上……

“看看现在,我们的高铁轨道养护,几分钟可以采集一次数据,几个小时自动生成一份报表,不是已经赶上并超过日本了吗?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高铁,可见,其技术难度之大,但是,我们必须小心谨慎。”

怎样使高铁安全运作,所有高铁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安全属于昨天,不属于明天。以无砟轨道作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动车飞驰而过,哪怕有0.5厘米的凸起或缝隙都会造成极大的危险,出色的工作在于把握好当下的每个细节。”

熊志超的话,一半展现着豁达,一半暗含着自信。这是一位善于剔出细枝末节诠释高铁内容的段长。

                11

 这个段分管高铁线路的副段长,叫寇东华,80后出生的年轻人,29岁,180的大高个,充满着朝气、锐气和精神气2004年毕业于华东交大铁道工程专业,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几乎全泡在铁路线上,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参加工作才六年就当上了段长助理,这是企业对他的一种肯定。

这个年轻的肩膀,能否挑得起高铁的重担?

“管理世界上最先进的轨道养护,有压力吗?”我这样问他。

这个80后年轻人胸有成竹的说,“干高铁的每一份工作都有压力,我和我的同事已习惯把压力转变成动力,促使我们把工作干得更好。”

警觉并不是某种不可达致的理念。为了捕捉线路病害的蛛丝马迹,寇东华养成了埋头走路的习惯。桥涵病害的最大特点是隐蔽、细微,不易觉察,它的发展很迟缓,一旦爆发却又会在瞬间酿成车毁人亡的大祸。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因此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2010年的虎年,大年初一又是情人节。在这个大节套小节的日子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沉浸在氤氲浓郁的节日中。寇东华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离开武汉的家里来到赤壁北客专现场,默默无闻和大伙一干就是一通宵。

这一晚,他们发现了病害二处,巡查道岔6组。2010虎年的春节给了寇东华别样的心情。

寇东华与妻子是大学同学。他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妻子毕业后考上了北方交大桥梁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铁四院工作,武广线上的桥梁有一部分是她们设计的。自从寇东华干上了高铁后,生物钟全部颠到了。清晨他下班回到家,妻子却上班去了。等妻子下班回家,他又得走了。十天半月好不容易碰上面,夫妻俩讨论最多的还是高铁桥梁上的事。

有一次,寇东华妻子拿着一本新到的《铁道知识》杂志,若有所思地对丈夫说:“在轨道上,精检数据做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得思考如何将数据变成报告?将测得的数据与机车运行状态、病害发生之间的关系理顺,这才是最重要的。”

 

E篇:“飞”的动力

 阅读企业里的故事,我一向认同这样一个道理,虽是平常人,平常事,相互交织着,涌现着。有时候,仅一件事就可叠加成闪光的东西。

               12

 

武广高铁咸宁北站,天空虽然有些阴沉,空气质量也不算很好,但远远望着起起伏伏而又无限延伸的银色接触网,布局大气,造型通透,煞是好看。

武汉供电段武广客专供电车间的干部职工与这些看不到尽头的接触网,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会儿他们正在传看着一张晚报,上面有一篇题为:“电线杆上筑鸟窝,窝内铁丝致短路”的小消息。

“鸟窝虽小,对供电设备影响却很大。如果在高速铁路上,因鸟窝引起的烧线,后果会更严重,所以,面对鸟窝,我们如临大敌。武广客专供电车间总支书记樊长立这样说道。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真没想到,现在的鸟儿这么聪明,由于铁路周边觅食方便,取材方便,筑窝方便,加上天敌少等因素,鸟儿喜欢将窝筑在接触网上,而且把窝盖成“钢木结构”。

鸟儿尤其是喜鹊,搭窝时还会召集一个很大的“亲友团”来帮忙,明明是两只鸟的窝,有时来帮忙搭窝的就有七八只。鸟儿们的这种集体作战能力让客专车间的职工们哭笑不得。更气人的是,有时拆了一个鸟窝,它们会一口气搭好几个窝,真可谓“狡鸟三窟”。

有一些鸟窝老赖在接触网上不走,成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钉子户”,风一吹,筑窝用的铁丝、钢丝、甚至树枝及其它金属物品与导线接触,极易造成短路,引发供电事故。不仅给日常维修带来不便,还会给运输生产埋下隐患,非常危险。

                                                     13

 说着说着,就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每当鸟儿们到了这个繁殖季节,便异常活跃忙碌起来,除了要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外,还要建造一个漂亮、舒适的安乐窝。

春节刚过不久,大地还没有回暖。这个车间的工程师叶晓东添乘G1002次车,登上了司机室。司机室的视野开阔,他仍然习惯性地歪着脑袋、往天上张望。突然他发现在武——乌区下行1155杆上高悬着一只硕大的鸟窝。心里“咯噔”一下,往年鸟儿筑窝的时间是3月下旬呈高峰,可眼下才2月初春,显然,鸟儿筑窝时间提前了。

鸟儿筑窝属于季节性设备病害。为确保“陆地航班”绝对安全,这个车间提前作了部署,制定整治方案,建立鸟窝专项问题库,实施鸟窝处理日报制度。清除鸟窝,竟成了一时挂在嘴边的关键词。春节一过,他们就对武广高铁152公里线路进行彻底的巡查。

3月初正是早春寒冷时节,每天晚上整个客专供电车间全员出动,上行、下行8台轨道车,几十号人,打着最大的探照灯,手持长竿,站在轨道车的外面,浩浩荡荡地开始了人鸟大战。当轨道车行进到咸—赤区间98号杆时,一个硕大的鸟窝挂在上面,足足有二个蓝球大。他们蹑手蹑脚地爬上去,仍惊动了安乐窝里的“夫妻”,扑哧一下,飞了出去,里面还有五只热呼呼的小鸟蛋卧在那里。于是,三下五把摘除了这个大鸟窝。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凌晨5点天还没有亮,每日通过的动检车传来排查报告,咸—赤区间98号杆有大鸟窝。这下子,可把大伙们气坏了,5个小时不到,居然一个全新的大鸟窝又建成了。

第二天再来破拆,第三天新鸟窝又建成了。第四天、第五天仍是这样。他们只好往鸟窝周围刷红漆、喷臭气。几个回合下来,鸟儿们居然“斗志斗勇”改变战术转移到对面下行线97号杆上再建新窝,与大伙们打起了“持久战。”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大家仔细分析,原来是破拆掉的“建筑材料”没有及时掰碎就给扔掉了。鸟儿们并没有走远,看到轨道车离去后,又不辞辛苦叼起来再来建造。原因找到后就好办了,他们再摘除鸟窝时,就把那些树枝全部掰碎,情况就好多了。

234三个月份里,他们每天“一米不漏,一杆不漏,一塔不漏”往前推进,共清理了各类鸟窝267个。仅3月份就摘除了167个,最高一个晚上摘除14个鸟窝。他们让动车这个“没有翅膀的飞机”在武广线上“飞”得又快又安全。

在管好这条高速铁路,小小的鸟窝居然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F篇:“飞”的安全

     阅读安全需要有理念的支撑,正像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言,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这样,保证安全才能落到实处。

                                                            14

 武广调度在武汉铁路局首次开创了全路跨局指挥。这在中国铁路调度史上属于第一次。他们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无异于在一张白纸上创造出新的标准甚至描绘出新的图画。

作为世界乃至国内第一条长距离高速铁路,要确保动车组安全与出发到达的时间精度,指挥调度重任在肩。跨局行使调度指挥权既是亮点同时又是难点。由于线路长,武汉铁路局在调度大厅专门辟出一隅作为武广客专调度区,用三个调度台分管武广全线。不仅如此,广铁集团甚至武汉本局还派有工务、电务、供电专业人员合署办公。在武广客专三个调度台旁,又分别建立了广铁和武局联络员值守点。

    大风、大雨是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的“天敌”。在调度台的防灾安全监控屏上,三个操控台上全线50个大风大雨监测点,一目了然。各区段动车组运行及全线设备状况都在视频监视之下。

6171840分,武广三台主调传出声音:“广铁工务陈调,韶关车站12/14号侧线联动道岔反位无表示。”

这个50多岁的广铁工务调度陈长根立即与广州方面通话:“工务段调度,韶关车站12/14号侧线联动道岔反位无表示,请尽快查明情况!

1850分,武广一台的防灾系统屏幕上,突地,跳出一个红色报警对话框:乌龙泉—赤壁北之间,大雨,限速160公里。

“, G1024次司机请注意,乌龙泉与赤壁北之间大雨,限速160公里”

G1024次司机明白!”

2025分,武广二台主调大声喊到:“广铁供电请注意,英德西至韶关区间接触网跳闸,请速查明情况!”

……

调度大厅的电话此起彼伏。调度的任务就是通过显示器上反馈的信号,指挥千里之外列车运行的时间、状况和发现故障。每天,值班主任还会将武广线上发生的问题写出总结。无疑,这些总结将会对陆续建起来的其他高铁运行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15

 保证动车“飞”的安全,司机功不可没。

有着11年火车驾龄的毛强,幸运地成为武广开通的首发司机。在武广高铁武汉客专乘务车队,像毛强一样的高铁司机一共有74个,是从武南机务段1600名司机中选拨出来的。

33岁的毛强最先开的是电力机车,时速100公里。07年他成为一名动车司机,火车时速跃升到250公里。去年9月,武广客专进入调试阶段,他被选为调试期的动车组司机。“时速350公里,快得让人根本就没有反应的时间,整个人必须高度集中。”毛强非常感慨。

武广高铁上的车站最小间距36.46公里,停站误差要控制在20厘米以内,难度很大。刹车、减速必须把握好火候。毛强一贯善于钻研驾驶技术,迅速掌握了“停车不知不觉、行车分种不误、对标一米不差”的“绝活”。一直以来,毛强把安全视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行车80多万公里。他因出色的驾驶技术而成为09年武汉铁路局“十大动车组标杆司机”、09年“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69晚,毛强值乘G1057次列车从武汉开往广州方向。2005分,当列车行进到广东清远站时,雨点像蹦豆一样在玻璃窗上噼呖趴啦响起来。一出清远站,雨点变成狂风暴雨,刮雨器根本不起作用了,倾刻,眼前成了一道厚厚的水帘,夜间行车的能见度,一下子由往常的300变成了零。

“伙计,今天遇到狂风暴雨了,咱们千万小心,确保安全!”

“好嘞!”毛强与随乘司机余涛这样交谈着。此刻,毛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降速才是最安全的,他立即向调度作了汇报。

“调度,因暴雨G1057次列车,降速80公里/小时以下!”

“行调明白,密切注意运行!”

毛强坐在高速列车操纵台前,高声呼唤:“隧道注意!”从清远到广州北走了30分钟。一出广州北站,雨量明显减少,最后一个区间只剩40多公里了。此时列车晚点6分,毛强又奋起直追,他精心操作,将车速冲到300公里/小时以上,贴限运行。赶到广州南站时,列车晚点3分钟。为了追回这3分钟,他浑身上下湿透了。

毛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虎年初四的中午,刘志军部长一行,从广州南登上他和唐鹏值乘的动车组。“注意分相!“断电好了!”,同时手指向设备仪表灯。

刘部长从武汉站下车后,热情的称赞毛强眼观、手指、口呼动作标准,高兴地说:“你的车开得很好,平稳流畅,值得大家学习。”

     G篇:“飞”的品牌

     阅读一个品牌,其实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外壳和灵魂。灵魂冲动着外壳,外壳就像手套,制约着灵魂,火车站和车厢实际上是灵魂和外壳相互作用的集体。

                                                          16

 火车站,没有一列火车不奔向它,没有一个旅客不需要它。

武广高铁一开通,起点武汉站如同一只展翅待飞的黄鹤,成了武汉市的新品牌、新地标、新景点,并且还不收门票,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2010年“五·一”这一天,大量的人流中,许多人不是拿着背包行李,而是拿着照相机。原来,坐高铁的人不少,看高铁的人更多。家住汉口的吕先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一大早开着自家车专程来这里,就是为了拍一组新武汉站的图片。

“请大家往前看,全部都以大玻璃大采光大通透,营造一个豁然开朗的大空间,目的是将旅客从‘焦虑型’导向从容型……”

武广开通到现在,武汉站每天接待数个团体,在车站专职讲解员引领下,参观人数已达到50万之多,这成了武汉站一大亮点。

关于品牌的理解,武昌车站站长张霁欣有他的想法:“武汉站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一句话,旅客只要出门坐火车就想到去武汉站坐高铁!”

做到这一点,他们用星级酒店的模式来管理,把舒适的、整洁的、干净的环境植入旅客的长期记忆中,令他们挥之不去。候车大厅有6个厕所,从入口的标识到里面的镜子、地面、台面、墙壁甚至空气中的味道,都一个点一个点地与五星级酒店对比。为保持厕所空气,他们安上了自动喷香装置。

   武汉站每半个小时发一趟车,像发公交车一样,随到随走。候车大厅有16个自动售票机,按一下触摸屏,将人民币塞进去,车票吐出来,比飞机场还方便。旅客在这里浸透一种更真实的贵宾享受。

21日中午列车晚点,外面又下着大雨。一位湖南籍女士一脸的不高兴,她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带的东西多不能出去,外面又下着雨,请你们派人帮我买一盒10元的快餐。正在为旅客服务的值班站长程志英当即说,好,你等一下。她快速跑出去,几分钟之后捧着热气腾腾的盒饭,送到了旅客手中。这位旅客反倒不好意思了,满脸都是笑,眼镜后面闪出的是另一种眼光。

还有一位广东籍旅客,下了火车,刚一出站,又折了回来。他对值班人员说,我第一次来武汉,人生地不熟,不知道怎么走,请你们陪我去武汉长途汽车站附近的酒店。值班站长立即电话要车,在人手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派了一个人将这位旅客送到武昌付家坡长途汽车站旁的瑞安酒店。这位广东人连连说,谢谢,真是谢谢了。

                                                   17

 新时代新生活必将蕴含新的精神元素被重构出来。

这是一位准备去湖南长沙务工的聋哑年轻人。311950分,他从武汉站登上了由武汉客运段武汉动车车间担当的G1071次列车。因为是第一次独自外出,心里忐忑不定,担心会有诸多不便。

他刚一落座,乘务员于秋婷就走上前来,用手语对他说:“您好,我是本次列车的乘务员,欢迎乘车,有事请与我联系。”
  看到熟练的手语动作,小伙子既惊讶又开心,完全没有想到乘务员竟然还会使用手语与自己交流。开车后,列车长也过来了,让乘务员对这位聋哑旅客给予重点照顾。
  坐在车厢里,年轻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个平字。平稳,平静,平和,构成了一种以平顺为基础的和谐。就这么轻松自如,就这么恬然适意,没有苦旅的烦恼,只有享受的快感。他放下座位前的小桌,取出为每位旅客准备好的矿泉水和杂志,看一会儿《和谐之旅》,美文和甘泉一样沁人心脾。之后一个半小时的旅途里,每次巡视车厢于秋婷都会微笑着用标准的手语问候他。那笑容和慢声细语的话音,始终给人以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聋哑人起身向厕所走去,厕所精巧而别致,自动感应水龙头,自动冲水装置,纸巾,干手器一应俱全,处处打着高科技的烙印。

从武汉到长沙才一个半小时,好像一瞬间的光景。小伙子高兴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今天不仅乘坐了高速度的武广高铁列车,美丽的动姐还会使用手语!

由于高铁,速度高快,设计高端,列车高雅,一切都是高标准。武汉动车车间要求必须创造出与“高速”相匹配的高质量服务。因此,她们带着情感、带着景仰、带着忠诚,力求在服务细节上彰显出连锁反应、连锁效益和连锁功能,她们的做法意义深刻且长远。

 结束语

     阅读高铁是阅读高铁飞跃的速度,阅读高铁是阅读“飞”的时代,阅读高铁是阅读那些为高铁默默奉献的英雄。中国铁路能创造一个奇迹,同样也能管好这个奇迹。武汉铁路局干部职工用创意诠释着“速度”魅力,在用好高铁的实践中,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付出了汗水和智慧。用开拓、用进取、用奋进,让铁路直通未来。

                                                               2010年7月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作家贾桥
地址:襄樊市新华路6号  邮编:441003   电话:13487125747
网址:www.xfeb.com/jiaqiao  邮箱:jia_qiao9999@126.com
内容维护:贾桥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