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艾子
    首页 作家简介  民间镇志  厚重襄阳  心情的颜色  本土人物志 
穿越黑暗的歌与舞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08/9/3 18:09:21  阅读:4559次

穿越黑暗的歌与舞
                  艾 子
 
      从屈子先生的《招魂》里立起来,走出来,从楚郢都豪华的宫殿里飘出来,隐下来,到今天,“端公舞”和“巫音”这对爱侣,已经2000多岁了。
      2000多年来, 他们忍过中原文化对它们的呵斥和白眼儿, 躲过政治对他们的撞击和杀伐, 悄悄隐藏在荆山山脉的皱褶里,存活在荆山山民大喜或大悲的日子里。这就让人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养育了800年楚国的荆山,象所有伟大的母亲一样,悄悄收藏起大富大贵后又惨遭不幸的儿子的遗物,泪水擦干,表情平静,内心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走了,孙子一定要带大!自家的这只血脉一定要延续下来。
 
      恍兮惚兮,时光倒流。3000多年前,在森林密布的沮漳河流域,走来了一群蓬头垢面、赤胸裸足的“蛮夷”。这是历经数次劫难后侥幸活下来的芈姓季连的族人。殷商集团的暴政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领地,他们被“统治者”追逐得东奔西窜,千里辗转,一路逃亡。这一天,他们来到了荆山脚下。这是一块肥美的土地:树木荫天敝日,河水丰沛清冽;肥壮的动物四处游荡,茂密的荆条摇曳多姿。脚下,是油黑的土地;头上,是瓦蓝的天空。饿了,满山的果子随意采摘;渴了,弯腰就是甘甜的泉水。这是一块这么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上天赐给逃难人的礼物,那么,就住下来吧!开始稼樯伐猎吧!
     恍兮惚兮,日月飞驰。稼樯伐猎的部落长大了,它饮马黄河逐鹿中原了。青铜器、刺绣、丝织品、漆器……随着凤鸟的飞翔傲视着四方,至今还在考古现场刺激着人的感官。“蛮夷”的天更蓝了,云更白了,地更大了,兵更强了,马更壮了,食物更丰盛了,器皿更精美了,服饰更考究了。余下的时间,他们在细细打理精神世界的食粮。那里有博大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最重要的是,那里有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
      渊源实则更早。丰饶的荆山沮水养育了婴幼儿时期的楚国,所以楚人的情感,离自然近,离礼法远。颠沛流离之际,“以启山林”之初,面对变幻无常的造化,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惊惧。他们用惶恐的眼睛打量着世界,忽然发现,原来每一个现象的后面,都有一个神灵在左右:日神、火神、河神、云神、山神……。这些神灵悄无声息地站在楚人的身后,忽隐忽现。你看不到他,他却在考验你,处罚你或庇护你。于是祈求和感恩,成了楚人舞蹈的原生意义。两人相对,翩翩起舞,是为“巫”字。它成为楚人精神生活的第一娱乐,连最伟大的诗人也陶醉其间,用优美的篇章描述了让人心旌荡漾的场景。因于此,你可以说,对神灵的崇拜已经幻化为一种物质,渗入到楚人的血液里,并随着血液一起流淌,代代相传。听吧,楚舞翩翩,楚音幽幽,“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古朴的乐器奏响出神秘的音乐,这是楚人在宁静的心境中找到的与大自然相契合的途径。优美的舞蹈“偃蹇”“连蜷”,这是楚人在长袖轻拂中弯下腰去恭敬地迎接天神的降临。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在北方人的眼里,楚人是那样的耽于享乐,以至于多年之后他们酸不溜溜地总结出“楚之衰也,为作巫音;齐之衰也,为作大吕”这句话放在《吕氏春秋》里来训喻后人。他们抨击这种取名“巫风”的音乐舞蹈,说它直接助长男女蝶亵的淫风,是亡国的征兆。并笑话那位楚灵王在“吴人来攻,其国人告急”,兵临城下的危难时分,还“鼓舞自若”,因未完成对神灵的祈求而不与迎战。失败者永远没有话语权!我想说的是,秦国的修史官哪里敢直言楚人沉醉于浪漫歌舞中的愉悦呢?
 
      你看,当这个充满神秘、诡谲气质的男人开始舞动时,他的妻子“巫音”,便也在一旁深情地伴奏了——
     穿一件黑色长袍,戴一个纸做的五佛冠帽子,持纸糊“钺斧刀八卦旗”等法器,在阵阵“呜呜”作响的巫音催促下,在人们长久的企盼中,端公师飘然上场了。“五佛”端坐于纸上莲花台,“钺斧刀”则直接抵达夏商两朝最高权力,这暗喻着表演者曾经血统高贵,也昭示了端公师可以上通神界下达人间的特殊身份。是的,从鬻熊到熊绎,几代酋长都是大巫,大诗人屈子也曾为怀王招魂。是王公的喜好引领了时尚,决定了民风,致使楚国巫风弥漫,巫舞炽烈。只是它一路走来,2000多年的时间太过漫长,它早已丧失了庙堂之上的荣耀,只能栖息在村野之中,慢慢成为民间一种谋生和挣钱的手段。在今天的荆山深处,所有端公师的扮演者、巫音的演奏者都是农民,稍微能认几个字的农民。想到这里我就陷入了一种不解:古国源长,文明浩荡。但为什么往往是最卑微的农人在保存我们民族原始的记忆?充当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人?为什么只在偏远闭塞的乡村保留着曾经灿烂的文化?是山高水远阻隔了外来文化对它的冲击?还是世人心中没有文化的农人对苍天、大地永远的敬畏象一层坚硬的外壳把它紧紧地裹在怀里?楚地山民对苍天、大地的敬畏就如同藏民对圣山圣湖的敬畏一样虔诚,在这看似愚昧的信仰里,其实包含了多少正确、和谐的朴素真理啊!
      楚人的端公舞上祭祖先、下敬土地,同时敬奉众多神祗。翻开相关文献,你的眼前就会立即浮现出一幅幅“酣歌恒舞”的画面。那是几千个过往的十冬腊月,楚人择了一些吉祥的日子请端公师在歌舞,或还愿,或娱神。这种浪漫的习俗在时间的河流里缓缓流淌了2000年,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只是在近40年内,它迅速消瘦、老去,失去了它曾经青春的容颜和大部分内容,只剩下了“超度亡灵”这一个内容。
      很小的时候,我曾经远远地见过端公舞,几十年后,我再次在二娘的葬礼上见到它。这时的我,已经成为一名民间文化保护的志愿者,无比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我站在端公师的身后,想起幼年时广泛流传于家乡的一句话:“跟着端公杠假神”,心中就一阵阵地悲哀!一个民族原生态的文化竟被斥为毒草,几尽赶尽杀绝,整整模糊了几代人的视线,这该叫人怎样地仰天长叹、扼腕痛息、捶胸顿足都不能释怀?所以我如饥似渴地欣赏这养育了我的祖先的舞蹈,去倾听它来自远古的吟唱。
      寒风彻骨,冷月高悬,二娘家的大门口挂满白色的纸条,红色经幡飘荡在高高的竹竿上,一种悲伤的气息在空气中缓缓流淌。灵堂前放置着二娘的遗像和供品,灵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布幔,上面画有元始天尊和两条蟠龙。也许经过岁月的烟熏火燎,也许承载了太多神灵、亡者的来来往往,布幔已发黄发暗。它的下面,是香案。上面放着法器、令牌等物。我仔细辨认令牌上的三个字,分别是雨字头下面加弘、登、盟,端公师也说不清它的意思,说是师父的师父都这样写的。
      长号呜咽,端公师轻移脚步,开始他的“整场演出”了。他先是表情肃穆地立在香案前,恭恭敬敬地一个长揖,然后转向亡者遗像,边挥舞着手中的法器,边开始低沉地吟唱。半个小时后,端公师放下法器,离开灵桌,用一种轻轻跳跃的步姿,围着棺木一圈一圈地绕行。这是极其讲究、极有法度的步伐,由一代代端公师口授心传,据说走错一步,就无法与神灵沟通。他的口中喃喃有词,有时会突然“讶!”地大叫一声,倏尔又恢复到伊始的平静。他的步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变化,开始大幅度的跳动。他的一条腿突然离地,高高地跃起,他的一只肩膀同时也高高耸起。我惊讶着他会不会失去平衡,跌到地上的瞬间,他的脚已落到地上,而另一侧的肩膀和脚已经快速地腾起。他就这样重复着两侧腿和肩的动作,交替着腾起、落下,再腾起、再落下……他的身后,是排成一列的孝子和晚辈亲属。他们披着曳地的白麻孝布,随在端公师的身后,踽踽绕行。绕上十几或几十圈后,端公师要停下来,换用溜冰一样轻捷盈捷的步姿,满灵堂疾走。口中依然喃喃有词,胳膊在不断地变换动作,忽高、忽低、伸直、蜷回、抱胸、向天。孝子们的队列不变,动作不停,累的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马上会有其他的亲属补进去继续。这叫“守夜”或“打丧鼓”——亡人的灵魂已被端公师从茫茫天界找回来,就附在遗体上、或落在灵堂的某个角落。这是与亲人的最后一夜相守,天微明时,她就会被天神带走。端公师边跳边掐算着时辰。他想着天上的神灵。他要接天界的神灵下来。我问端公师的一个徒弟:“神叫什么名字?”徒弟答道:“大司命”。一个没有文化的年轻山民竟然知道“大司命”,我心中一阵阵温暖。阳春白雪如《楚辞》在下里巴人处被记忆得如此完好,泪水先因了这,再因了永失二娘打湿了我的眼眶。
      夜幕拉开,天将转明。端公师撇下了孝子,一人站在了灵桌前。对着亡者的遗像,他半闭着眼睛,敏捷地腾挪、移动,他在翩翩起舞了。他的动作轻巧、灵活,他的唱词更多时候语焉不详,象是一种喃喃自语。对天界的神来说,或者这是他们独有的语言系统。端公师沉醉在他将要达至的神界,它周围的气氛更是诡异了。他的丝质长袍在移动中轻轻抖动,一种神秘的气息便在这抖动中缓缓飘起。他的表情是谦恭的,步伐是轻巧的,声音是柔软的,但却有催人泪下的法力。他的眼神是迷离的,灵魂似乎已经出窍,正在九界上迎接飘然而至的神灵。所有的人都被他带到了这个境界。你看哪,神已缓缓下降了,它轻轻地靠近端公,对着他耳语,端公止住脚步,面色凝重地聆听着,口中继续喃喃有词。十来分钟后,神要飘离了,在他转身的一刹那,我似乎看清了他的面容——方额长颈,明眸皓齿,穿着宽袍长袖的神衣,佩带着形形色色的宝玉,若隐若现,忽暗忽明。这是长久以来文献描绘给我的司命天神的形象!他的身后是我的二娘,一生辛苦、勤劳善良的二娘,她跟在神灵的身后,满脸痛苦的表情——她不愿意离去,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她会孤单寂寞。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天命不可能违抗。魂兮归来,转瞬即分,这一刻,巫音大作,端公跳起了更热烈的舞蹈,亲人们纷纷落泪。人们一起恭送着神灵的离去,希望神灵能够关照二娘在前往天界和投胎的路上少受苦难……
 
      一个晚上的时间,巫音始终陪伴在端公师的身边。巫音班子中的长号手们吹出了凄凉、幽暗的第一声,然后镲、锣等一起响起,唢呐的哀怨呜咽,战鼓的原始粗犷,配合端公师神秘的舞蹈,感染着前来祭奠的每一个人。在她的深情伴奏下,一整夜的时间,端公师从未停止他的神秘吟唱。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歌曲呢?我有幸得到过几段唱词,读它,就是在读《山海经》的通俗版本: 
      孝家一副好棺木,
      说起棺木有根古。
      昆仑山上一棵树,
      此树名叫长生木。
      左边枝头凤做窝,
      右边枝头老龙洞。
      只有盘古神通大,
      手执一把开山斧。
      先天元年砍一斧,
      先天二年砍半边, 
      先天三年才砍倒,
      先天四年落凡间。
      鲁班先师一句话,
      先造死,后造生,
      生生死死根连根,
      万古千秋到如今。
      这是怎样浪漫的唱词!想象丰富,意境遥远、平静、达观。或者有人会想:为什么不是哀伤的、让人泪水涟涟的唱词?在楚人的心中,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死亡的只是肉体,灵魂永远存在。灵魂离开躯体,有时是鬼,有时会升格为神,但更多的是投生——让生命重新开始。一个人老去,全村人来祭。沉沉黑夜中,场地上生起火堆,人们围着熊熊火堆击鼓赛歌,“伴灵”、“闹丧”,这与其说是对死者的悼念,不如说是对亡灵的欢送。在他们的心中,生命与宇宙诞生一样,从黑暗混沌中来,享受光明,老死后重归于混沌黑暗希冀再次新生。这是多么朴素的宇宙观、人生观,这是楚人精神最真实的吐露。正是缘于此,才有3000多年前楚人从奄奄待毙到霸临天下,才有庄子精神,也才有端公舞的绵延流长和巫音的声声不息。
      端公舞的唱词中含有大量的信息,神话、历史、想象、现实……内容包罗万象。这些丰富的内容,滋养着楚地山民几千年的精神生活,由此我想到《黑暗传》。就是脱胎于我眼前这样的楚地祭祀活动,现仅存在于丧歌行列的这些歌谣,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全国性的文化大普查中,在神农架地区被搜集整理。这本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却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国文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认为它是一块罕见的“文化璞玉”,极有可能是“汉民族最早的血脉和记忆”。虽然《黑暗传》是否能定位成“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 但它从神农架民间口头传唱的丧歌之列走向神圣高雅的学术殿堂已让楚人欣慰之至。这在一条充满艰难的传承路上,可不可说:一代代乡野山民是它最得力的文化义军呢?
 
      有时候,我憎恨那些被称作”流行”的东西。它们太过霸道,疯狂地占领,挤走一切,哪怕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但我相信:真正的文化会沉淀下来,也会延续下去。而且每经历一代人,就会涤除一些尘滓,就象端公、巫音、黑暗传,走到今天,剩下的是直面生死、达观平静而又温情脉脉的歌舞。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标题: 我可以找到黑暗传的全文
评论人: 阿岑 发表时间: 2008/11/26 10:59:17
内容: 不知艾子需不需要.
标题: 谢唐老师、蓝风!
评论人: 艾子 发表时间: 2008/9/17 14:51:38
内容: 谢唐老师、蓝风点评!说实在的,一直想写好,可是修行不够,勉强弄成这样。太拘谨了,没有唐老师文章里散淡中透出的大气。
标题: 艾子好文章
评论人: 唐家举 发表时间: 2008/9/17 10:15:57
内容: 艾子最近发的此类文章,有内容,有技巧,有思想。有一篇《沮漳故地》在长江文艺08第9期发表,该杂志对散文的要求向来是较严的。
这些文章从谋篇布局,语言的运用,主题的表达,知识的体现,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境界。可谓匠心独运。
值得学习。
标题: 很有深度的文章
评论人: 刘超 发表时间: 2008/9/9 11:40:43
内容: 很有深度的文章.
标题: 回吕兄、蒲小弟
评论人: 艾子 发表时间: 2008/9/4 19:16:06
内容:

蒲小弟:没有你说的这样好,晦涩,是它最大的毛病,而且还太硬,太主观;

吕兄:因为你知端公晓巫音懂黑暗传,所以你喜欢。

下一页     共7条  每页显示5条  第1页  共2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闸口二路
 五 唇 兰
 [转帖]“襄樊小小说专辑
 [推荐]机缘与准备(作者
 手艺随风而去
 前软翻 后空翻
 楚地拓片·沮漳旧事
 穿越黑暗的歌与舞
 想要一条船
 剑对王的道白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东汉,那树盛开的曼陀 4949
 [小镇系列]有一个地 4765
 钺对壶的思念 4736
 穿越黑暗的歌与舞 4559
 五 唇 兰 4162
 想要一条船 4083
 我只有等待 3955
 到武镇:赴你两千年的 3766
 手艺随风而去 3672
 [转帖]“襄樊小小说 3381
作家艾子
地址:长征路  邮编:441000   电话:3450000
网址:www.xfeb.com/aizi  邮箱:lxh1993@sina.com
内容维护:艾子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