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毛生平
    首页 作家简介 
《动感乡村》阅读散记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0/3/11 16:35:03  阅读:2028次

《动感乡村》阅读散记

  毛生平

  近日收到保康籍作家王俊楚先生寄来的诗歌集《动感乡村》,读罢感触颇多,随手记下了阅读感受。

  王俊楚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散文诗的写作,成绩斐然,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愚以为作者的散文诗似词中的小令,戏中的小品,艺中的篆刻,虽寥寥数笔,仔细把玩却有无限韵味。

  作者时常以诗意的眼光去发现那片我们熟稔的乡土上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身上还没有被开掘出来的意义,用饱蘸深情的笔触艺术地传达出来。这些动人的短章如声声杜鹃,牵动着我们丝丝缕缕的乡愁。于是,我们忍不住要把故土深情地怀想与遥望。“不要以为到了城市就听不到土地的声音,思想里奔腾的一切都来自土地。”是的,在这个乡村日渐消瘦的年代,每个城市流浪者都生着一种叫做“怀乡”的病,而作者的这些蘸满泥土气息的散文诗成了许多现代人的精神慰藉。“种在地里,一株乡土的植物;喝在嘴里,一杯永不褪色的乡情!”(《红高粱》)“在五月的乡土,母亲和母亲的麦穗是一种图腾,喂养了我和我的诗歌。”(《五月的乡土》)“我如一条脱钩的鱼,沉入菜花的深处,与乡下的春天纵情拥抱。”(《油菜花》)“在这个诗意盎然的季节,在绿丝绦间,燕子成为老家窗前最欢快,最激越的音符。”(《燕子》)“玉米叶上的村庄,一个真实的乡土意象,一座经典的诗歌牧场!”(《玉米叶上的村庄》)……王俊楚的散文诗中的意象有如山花小鸟,一经入目,久久难忘。

  王俊楚的散文诗是深沉的,动人的。作者用劳动来阐释生存的本质,用庄稼来暗喻人的价值。庄稼的一生同劳动者的命运有着血肉的联系,通过歌颂庄稼以及与庄稼有关的事物,生存的苦难与崇高的意义被揭示出来。“父亲和他的牛之间,仅仅隔着一张犁的距离,却注定要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追赶。”“甩一记响鞭,就将结板的季节疏松;擦一把汗水,就将坎坷的农家日子滋润;轻轻一扬手,一把种子就赋予了土地以丰富的内容。”(《一张犁的距离》)“一年又一年,父亲的牛老了,终于在一个黄昏,他们被两个牛贩子牵走了。父亲也在一个暮秋,把自己当作他一生中最后的一粒种子,种入了土地。”(《拖着乡村行进》)读着这样的句子,不知怎的,泪水悄然溢满眼眶。

  王俊楚的散文诗采用的是“陌生化”的创作手法。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为创造出复杂化的形式和使事件在读者心目中发生变异可以采用“陌生化”手法,它能使人们在面对原本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产生新奇感,从而感受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

  熟悉的乡土事物,采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如“炊烟变成一根情感的扁担”,“一茬又一茬的农事如蚁,爬满乡村这棵大树。”,“翻看这本书(小村),村道是总领全书的红线,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农事如鞭,一截又一截地催命似地抽打着乡村的脊梁。”“当农具被当作水彩画挂满了墙,村庄边如硕鼠一样肥大……”“诗的艺术永远是陌生化的艺术”,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比喻,让作者纸上的乡村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作者因一支灵秀之笔,从乡村走向城市,是文学改变了作者的命运;走入喧嚣的城市,文学又成了作者回归故园,守望乡村的另一种方式。作者对文学充满了宗教般虔诚,于繁忙的工作之余,朝夕供奉。因此王俊楚的创作不仅给我们美学意义上的享受,更多的则是人生意义上的启迪。

 

此文载于2010年01月14日《襄樊日报》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作家毛生平
地址:南漳薛坪  邮编:441521   电话:13871720959
网址:  邮箱:bkmsp@163.com
内容维护:毛生平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