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斯马林河
    首页 作家简介 
撩开内乡县衙的面纱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07/12/11 15:53:27  阅读:1493次


      内乡县衙现在的名声越来越大。不过,这不是因其十年前被列为国保单位,也不是因它近来成了“中国四大古衙国际旅游专线”上的一个重要景区。它的声望,主要是源于它透着一种“衙署文化”。
      这些年,无论是报章上的反腐教育,还是官员的擢升遴选考试,内乡县衙里的古对联,总会被拿来作为话题。“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作为警世名言,它似乎暗合了一种现实的期待。
     于是,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国人只为一探究竟,外人就为一知半解。

      我造访内乡县衙时,恰逢它新近荣升为4A景点,门前正在敲锣打鼓地庆贺。为彰致贺,进县衙的门票也由50元降为40元。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建于清代,占地约30来亩,现有厅堂房舍280余间,据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会县级官署衙门。经过上世纪那场破旧立新的文化劫难,它还能苟且偷生,完全是因为它那“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深邃森严”的建筑风格,多少透着点大气官气,而自然成了当年县政府和人武部的办公之地,才得以幸免于难。
      听导游说,现存的县衙建筑群,只有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是清朝遗存,其两翼均为近年所修。总体看,现存的内乡县衙具有南北交融的建筑特点。当年主持营造者章炳焘知县,为浙江绍兴人氏,因他善长土木,又心有所专,便循风水,遵规制,亲自擘画经营,历三载而终成大就。章氏县衙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竣宇雕墙,卓尔不群。
      不过,今日的造访者,大多不是冲着那些老房子而去,心照不宣的,多是寻县衙里的匾额楹联而来,以期在特殊场境里,能体悟中国衙门文化之精妙。
      在游人如织的内乡县衙,一方匾额下,一副楹联前,总有人驻足思忖,留恋忘返。

      内乡县衙,张挂的匾额与楹联,凡三十有余。
      我走马观花,都一一匆匆拜读,可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其每每所言,不外乎“上秉圣意,下恤民情,克尽职守,清正洁廉”。我知道,这些作为官箴警言,旨深义远,当有振聋发聩之用。而看过李伯元所著《官场现形记》,你就按捺不住要思忖,这匾额与楹联,到底是为装饰,还是为官者的心迹操守?
      我从一本有关内乡县衙的权威著述里得知,那个写出了前述楹联,以“通达荣辱、关心民瘼”自相标榜的康熙年进士高以永,在内乡知县的九年任内,也曾“广开垦,植农桑”,只是那“广”也就是区区400多亩,就是这点不足挂齿之事,也被好拍马屁者称颂谓“有造于内乡县者甚大”。
      那个被誉为现存县衙功臣的章炳焘,也有人称他“冬设粥厂以赡贫乏,倡办区田以重农务,招募捕盗营以缉奸宄,扩张节孝祠以励阃范,且秋涝而备渡船,丰稔而积仓谷,附城而增义塾。”不一而足,似乎张知县总在广施善政。只是,仅通过文字,我们难辨真伪,很难知晓,章炳焘在内乡知县任内,究竟做了多少善事。往往,树碑立传者,好虚言以粉饰,可信度能有几分呢?章炳焘在任时,内乡县百废待兴,民不聊生,他却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他是钦加同知衙正五品知县,当然不能住在破败的县衙,得有座像样儿的官署以壮声威。县库空虚,百姓贫穷,张知县自有弄银子的妙招儿,他先逼豪绅富贵资助,再要百姓以工代捐,后来,竟要讼于县衙者“赢捐输罚”。这真应了那首《息讼歌》:“听人教唆到衙前,告也要钱,诉也要钱。差人奉票有捕签,锁也要钱,开也要钱……”就这德行,章炳焘不是也在新建的县衙,自题 “天理·国法·人情”匾额,赫赫然挂在与二堂相对的屏门上方!
      古为官者,常常言而无信,表里不一,我们咋能仅凭一方高悬的明镜,就以为那是清平的吏治呢?

      中国为官撮要,历来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不讲“仁、义、礼、智、信”,如何能臣服万民?所以孔丘被尊为圣人。可不懂圆通机巧,守直而不善曲,又如何能立足官场?所以李耳被敬为鼻祖。
      李宗吾概括的为官 “空”、“恭”、“绷”、“凶”、“聋”、“弄”六字要诀,对很多官宦是利器法宝,却无法示人。而民好仁善,你姑且示之,是为驭民之术。人之初,性本善,怜悯而生仁义,善良而生敬畏,和谐由此生,大道由此行,庙堂由此稳。
      宦海总有惊涛,胆敢冲浪而制胜者,一定是悟道高僧,能为鬼神者。

      走出内乡县衙,那大门外的照壁,兀自耸立,一眼望去,照壁上有一麒麟样的怪兽栩栩如生,它就是俗称的天狗。传说,这只看守宝山之兽,贪婪成性,吞下了所有财宝,还要吃掉太阳,结果跌入悬崖,葬身大海。这个古老的传说,早已流传千载,而不古的人心,仍不曾改变。也许,我们不应再坚守“让贪者不敢!”而要使之“不能,不成算。”

      现在,内乡自诩其县衙为中国衙署文化的发祥地,自称此地已成中国衙署文化的研究中心。有人题了“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便让内乡人喜不自禁,立马就有了“传播衙署文化”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听说,内乡还要再次大规模撤除县衙四周的民居,以扩建县衙的后花园,改善县衙的环境风貌。
      我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些举动。维护内乡县衙之原貌,以解剖,以观照,以明理,以资政,或有益于时代进步。若逆流而行,拾糟粕为精华,囫囵吞枣,盲目弘扬什么“衙署文化”,那必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政治文明相背离,只会贻笑大方。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作家斯马林河
地址:宜城市政协  邮编:441400   电话:0710-4561225
网址:  邮箱:
内容维护:斯马林河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