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留言板    
鏂囧瑗勫啗缃
您的位置→文章欣赏→散文
老河口方言概说
作者:卢苇  发布时间:2019年1月7日  阅读数:815  查看评论  
【方志】                          老河口方言概说          〇 卢苇
        
    市政协文史委搜集整理本地方言的工作,是继承发展老河口传统文化的巨大推动力,意义深远自不待言。其中安排我写一篇有关的文章,因为对于方言的理论与实践所知甚少,文中观点皆一孔之见,切望批评指正。
    方言的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高质量地完成任务,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弄清楚方言二字的含义。方言,顾名思义即为“地方语言”,又称为“白话”,指的是区别于国家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系统。方言在我国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西方国家的方言则是一个语言学概念)。
    在汉语言的方言一词中,“方”字的含义单一,《说文解字》释其为:“併船也”。其引伸义虽然较多,有编木、比方、方圆、方正、方向等等,但随着语言漫长的发展,其中“方向”一义即逐渐成为本义;而“言”字则不同,说文释其为:“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且至今如此。亦即“言”至少包括“言”和“语”二层含义。方言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就应该具备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语言状态的辨析(内容包括方言用字的形、音、义及其流变的原因及轨迹,其中主要的又是音变);二是方言的语言形式的研究(内容包括方言词汇、方言语法、以及方言运用的各种形态,如土语、俚语、谚语、俗语、谐语、秽语、拟语、隐语等)。
    因此,搜集整理方言的工作,应该准确地理解为“对一个地方的‘言’和‘言语’的系统整理,而并非这个地方的言语的简单汇集”。
一、关于汉语方言的几个基本问题
     1、汉语中的方言一词,最早出自杨雄(前53—18)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方言的重要著作。  
     2、我国地域广阔,民族多,语种多,方言当然也就多。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公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
     3、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言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出了多种方言,绵延至今,按照通俗的大多数人认可的区分法,全国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等。
     4、老河口方言,以笔者的看法,即属于上述“官话方言”中“中原官话”次方言的“洛嵩片”方言(“官话方言”又分为八个次方言即:中原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登辽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中原官话”又划分为13个区片(兖菏片徐淮片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商阜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其划分的主要语音标准为:以古入声清音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的入声归派方式。如:
    古入声字“湿”读si,今普通话读“shi”,阴平;
古入声字“食”读ci,今普通话读“shi”,阳平;
古清声“出”读cu,今普通话读chu,阴平”;
古次浊声“绿”读lu,今普通话读lu,去声;
古全浊声“学”读hue,今普通话读xue,阳平。
典型的中原官话与普通话在声母、韵母和用词上差距较大,其特征是严格地区分尖团音(尖团音是“老国音”的语音特征。“老国音”是1913年民国教育部审定的标准音,是“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之后,在各地方言之间搞的一个中间方案,其实是一种人造语音)。其区别如下:
    〇中原官话的“箭、尖”读“zian”,为尖音;
      普通话的“间、剑”读“jian”,为团音。
    〇中原官话的“浇、焦”读“ziao”为尖音;
      普通话的“交、觉”读“jiao”,为团音。
    〇中原官话的“千、钱”读“cian”,为尖音;
      普通话的“牵、铅”读“qian”,为团音。
    〇中原官话的“新、心”读“sin”,为尖音;
      普通话的“欣、馨”读“xin”,为团音。
    老河口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范畴,因为地理、历史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语音上形成了北强南弱,四邻有别的小天地,南方杂音浸霪不大,尖、团音现像稀弱,整体上具有较明显的普通话特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二点:
    ①、老河口处在鄂豫川陕四省交边之地,属豫西平原南阳盆地的西北边沿,初为唐虞阴国,从上古即为中原人文范畴,原住民的语言当然是以北方语音为主。虽然,由于长期巴巫秦岭的阻隔和一度楚国的政治影响而地僻人稀方音势弱,但中国的政治中心毕竟在中原,人心所向也始终视中原为正统,老河口的方言因此未受南音侵霪而变易。及至明清时期,汉水交通日渐强盛,老河口成为南船北马商贾辐辏重地,人口驳杂而语音混滋,语言实为杂言状态,但又因居于汉水中上游之北岸,相对而言,物资集散与人口流动皆下行多于上行,原住民的数量仍然是北伙而南孤,在很大程度上始终稳定着以北方语音为主的方言状态。
    ②、中国历史上的晋宋两次大迁徙,文化重心向南转移,北方语言趋于南向。老河口处于南北交接的边线,抗拒少数民族文化侵蚀的主动,坚守中原汉族文化本源的贯性,自然成为保持祖脉之一的方言的强大理论根据和实践规范。正如西晋南渡的贵族将中原官话带到南方产生了“金陵雅音”,但根子仍旧是洛阳音;宋代官方的《广韵》也以洛阳音为标准;明朝以南京话为国语,但南京话根本上仍然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等等诸多现象一样,老河口对于南北文化的交叉,反映在方言上,对北有深入同化的进步,对南则有自强保留的进步,虽然人口驳杂,语音复繁,且政治经济大势日渐受南方影响,但文化本质的异化并不大,方言中也至今保留了较多北方语音,尤以老河口城内的表现为突出。
二、关于老河口方言的整体状貌
     1、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以北方语音为主的格局。
    老河口地处中国地形第二板块黄土高原与第三板块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北部的交接线上,是江汉平原的北方开端,是汉水由巴巫秦岭山地进入江汉平原的关口,号称“襄郧要道,秦楚通衢”,自古即为北方领地,原住民的语言体系当然以北方语音为主。据大清光绪《光化县志》载,老河口古为阴国,后属楚地,秦置酂县,之后建置归属虽多有变革,但直至隋大业元年罢州郡,改酂阴之地属襄阳郡,老河口文化重心的渐变才因政治中心的南移而有了正式的标注。古志书《图经》中称老河口一带“民多秦音”。据现代学者考证,保留了上古语音的《诗经》一书,其中部分诗歌即是在“三阳”(咸阳、郧阳、南阳<一说为襄阳>)地区采集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是由北及南,老河口正为前锋,且因为背靠巴巫秦岭居高临下而形成不可抵挡之势,一切政治经济活动皆呈积极主动向南推进的状态,语言作为社会交流的主渠道,当然也始终是以北方语音为骨干。
     2、别致的气候和物产左右了习俗的北方内蕴。
    老河口位于秦岭脚下,三面环山,状如畚箕,坐北向南开口,依汉水向下游延展,但因南距长江四百公里,气候仍属北方范畴。历史上老河口的农作物主要有粟、麦、黍、高粱、芝麻、蚕豆等北方作物,婚丧嫁娶为主的乡俗自然也以北方风习为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说北方话做北方事,老河口的方言当然也具备了天成的北方语音体系。但应该一提的是,因为秦岭巍峨高耸,老河口恰恰处于山脚下北来季风影响有限的三角地带,形成了一种气候的小环境,因此境内汉水下游也出产少量稻米。城西有汉水航运,城北有商於古道,四方商贸频仍,老河口沾溉不少南方习俗,形成了一出县城即语多异音的奇特现像。
     3、朴野刚烈的性情决定了自以为主的语言风格。
    老河口人性情朴野刚烈,决定了争强好胜,当仁不让,领风气、多施舍的精神内质。《舆地要览》评老河口人为:“其民尚文,其俗朴陋”,《隋志》亦曰:“其人率,多劲悍决烈。”纵观老河口数千年,自楚祖鬻熊助周灭纣受封立国丹阳(古丹阳即今河南省淅川县。《汉书·艺文志》录有《鬻子》22篇,并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开始,即充分地显现出了楚人性格中一种自争自立的顽强。及至熊通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自封武王、楚文王南迁都城于郢、楚成王屡败屡起逐鹿中原、楚庄王一鸣惊人称霸天下、伍子胥颠复传统观念决绝雪耻,直至近代200多年间,农民起义、革命暴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历史巨变的关头,都有老河口人一领潮头的光辉形像。彪悍倔强当仁不让的性情在改变生存之道的同时也决定了老河口方言中原语音长胜不衰的生命力。
     4、老河口方言与接壤地区方言的异同概况。
    在语言演变的历史上,相对老河口而言,与之东北接壤的邓州市、淅川县属于北方语音的根本区,西南接壤的谷城县、襄阳县则应该属于南方语音的浸润区,相邻县市方言语音静态状况大体如下:
    ①、邓州市——《邓州市志·三十卷·方言》(1996年版)载邓州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如下特点:分尖团音……有ш韵母,但字数少……没有入声……词汇中读儿化音和轻声的也比较多……”邓州方言在语音上有24个声母,40个韵母。
    邓州话声母上的特征为:“ts、ts、s发音时舌尖与齿背的接触面比普通话要大些。tʂ、tʂ、ʂ舌尖与上颚的接触比普通话较前。n是舌面前浊鼻音,只与齐齿和撮口呼相拼。ɣ是舌根浊擦音。除ə外,其余零声母只有齐齿、合口、撮口三呼。”
    邓州话韵母上的特征为:“a、ia中的a,实际音值是A,ian、yan中的a,实际音值是ε、ua、aŋ、uaŋ、iaŋ中的a,实际音值是ɑ,因用宽式音标,所以统一标作a。э、ìэ中的э是舌面后、半低、圆唇元音,除与к、к、х声母相拼外,其舌位比标准元音略高,接近о。γ舌面后、次高、不圆唇元音,只与к、к、х声母相拼。实际发音时舌位略低。ш是舌面后、高、不圆唇元音。ε、ìε、υε中的ε舌面前、次低、不圆唇元音。о与普通话中的о同,为舌面后、次高、圆唇元音,但yo韵中的o唇形不太圆。邓州人说“这、扯、社”等字时,声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ι音,所以把这些字的韵母定为ʅə。
    ②、淅川县——《淅川县志·二十五卷·方言、谣谚、传说》(1990年版)载淅川话以有无尖团音分为西北、中、东南三个区“西北区只有团音,也就是说尖团音在此是相混的……中区有尖团音之分……东南区有尖团音之分……唇齿音作为声母逐渐在脱落,取而代之的是合口呼零声母。”淅川方言在语音上有23个声母,42个韵母。
    淅川话在声母上的特征为:“⑴唇齿音f[f]的发音没有普通话发音那么明显,只是上齿轻微地接触下唇,这种接触发生在内部,不易看见。⑵舌尖后音zh[tʂ]、ch[tʂ]、sh[ʂ]、r[ʐ]的发音部位没有普通话的发音部位靠后,卷舌部位稍偏前。⑶淅川话其它声母的音值与普通话的基本相同。”
    淅川话在韵母上的特征为:“⑴与普通话比较,淅川话中的[uɛ]、[yo]、[ч]、[ц]四个韵母普通话没有;相反,普通话中的üе[yɛ]韵母,淅川话没有。⑵o [o]韵发音时,双唇没有普通话那样圆。⑶er[er]发音时舌头卷的没有普通话后,活动量也没有普通话大。⑷淅川话其它韵母的音值与普通话的基本相同。”
    【谷城、襄阳、老河口三地从县志上检索,对语音的声母韵母均没有具体数字的统计,其方言语音状态的分析原则上皆以《襄樊市志·卷二十九·三方言》(1994年版)的数字为基准。
    《襄樊市志·卷二十九·三方言》(1994年版)称“以襄樊城区土著居民为代表,兼及辖县贯用语言”的语音中声母为18个(含零声母),韵母为38个。其声母的特点为:“保留了部分舌根音……改变了边音……不分尖团音”;韵母的特点为:“四呼的转换(r合口呼转为开口呼r开口呼转为合口呼r撮口呼转为齐齿呼(齐齿呼转为撮口呼),鼻辅音韵尾的变化,其它韵母的变化”;声调的特点为:“在声调的调类上襄樊话与普通话是相同的,只是入声字的归属不同。”】
    ③、谷城县——《谷城县志·卷十九·二方言》(1991年版)中称“谷城方言以城关镇为代表,除冷集区语音较悬殊外,其它四个区差别较小。一般地说谷城方言与襄南和南漳话相近。从方言区看,庙滩话与襄阳县太平镇方言基本一致,紫金方言与保康话略近,冷集方言与老河口话相近。”又说“冷集话的特点是腔硬,音短促,爆发力强,字音与老河口和豫西南相近,但应用单词不及河南多。……在单字的声调和调值上冷集比城关方言区更接近普通话。”
    ④、襄阳县——《襄阳县志·卷三十一·风俗·方言》(1989年版)对语音的阐述中称在声调上“在襄樊话中古入声已消失,多数派入今襄樊话的阳平声,……少数派入今襄樊话阴平声,……派入今襄樊话去声者更少,……派入今襄樊话阴平声者则最少见。”又称在声韵上“襄樊话无zh、ch、sh,凡zh、ch、sh皆读为z、c、s,……襄南无声母n,凡声母n皆读作声母l,……但在襄北及竹条一带仍保留有声母n。……往往把普通话的ng韵读作n韵,……往往把普通话的ong韵读作eng,……把部分普通话的o韵读作e韵,……往往把uan、uei、uen的介音头(即韵头)去掉,……有声母、韵母均与普通话不同者,……襄樊话别有üo韵,……在口语中把给说成g(м),去说成k(uc)。……在名词后边带上儿化韵以表示亲切感,……人称代词也带上儿化韵,……有的青少年把名词词尾‘子’发成弹舌音”
    根据以上所述,经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老河口方言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以北方语音为主体。
    ⑴从语音的声母韵母总数上看,老河口(即襄樊地区)分别比淅川声母少5个(z、c、sh、r、ɕ),韵母少4个(细微复杂,略);比邓州声母少6个(z、c、sh、r、l、ɣ),韵母少2个(细微复杂,略)。声韵的减少(或合并)是语音弱化和变异的起始,但语音的主体仍然保留了北方语音的特征。在这一点上,杨辉映、曹文安两位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1979·11·版)一书中说得很清楚:“在声类方面,从中古到近古,主要倾向是简化”“韵母方面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入声韵的辅音韵尾完全消失,变成开口音节”。
    ⑵从尖团音的有无上看,邓州有,淅川东南部(与老河口东北部接壤)有,襄樊没有但老河口少有。如方言“稀匹滥溅”中的“溅”字即读“zian”;“搀头鸡”中的“搀”字,即读“cian”。这一点也说明老河口虽受南方语音影响已入襄樊语音范畴,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北方语音的本音。另外,邓州话中的“娘”字读“niang”,老河口则读“liang”;老河口话中“去、给、黑”与邓州话中的读音也相同,都是多了一个特别的韵母(标不出读音);其它如邓州方言中的“日头”“月黑头”“冷子”“起罩子”“后翌儿”“墙帮儿”“枋子(棺材)”“拍古经”等方言词也活在老河口的方言中。
    ②、呈现出北音向南音演变的态势。
    老河口南部的张集、仙人渡、王府洲的方言都有语音南化细软现像。卷舌音淡化,如把“吃”chi读成赤ci;把n母读成l母,如把“奶奶”nainai读成lailai,等;把普通话的ong,读成eng,如把“龙”long读成leng,等,没了鼻音n,减轻了语音的粗硬气。改变了声调,把平声向下滑,如把“说”的平声shuo读成去声的shuo,等;造成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来自地理状况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王府洲与仙人渡一衣带水,方言发音基本类同。谷城的冷集历史上多属老河口管辖,方言中的语音就比谷城其它区块要稍硬。谷城县志上称冷集语音类似老河口,其实,冷集就是处在南北交接地带。张集比仙人渡偏东北,语音又稍微粗硬一些,除了卷舌音zh、ch、sh读成z、c、s之外,也有明显的声调变化。
    老河口方言的语音中,秦集的语音表现特殊,它的东北部与两省的孟楼、邓州的都司、林扒交接,南部和本市的薛集、襄州的石桥、黑龙集连片,语音上有一个突出现像,即把sh读成f,如把“说”shuo,读成fo,这种把齿音变唇音,并且丢掉圆唇音u的现像,应该是北音南音在急剧转换中的最生硬的痕迹。
    ③、南部区域方言变音主动而变化活跃。
    老河口南部的仙人渡、李楼的王府洲、张集的东南区域,方言虽然也在襄樊方言区内,但南北方音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南方的语音轻快,语言指向明晰,比如“平”字,普通话读ping,襄州话则读pin,省掉了北方音的主要特征鼻音符号g(读嗯)音,老河口与襄州相同,也读pin,而孟楼则把普通话的“分”字fen,读成北方语音的feng,加了g(读嗯)音,保持了北方语音特征。老河口人到襄樊务工,很短时间内语音就变成了襄樊音,而且还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可从另一面证明南音异化的强势。
    ④、以老河口城为主,各乡镇为副,固守了北方主音。
    以城市为辐射重心保持原有方言中的根本语音,逐渐接受外来语音——尤其是政治经济进步较快地区的语音的影响,是世界上各种方言演变的共同特点。襄樊城中方言的语音就是在与所属县市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又保留了自身特证的。老河口也不例外,县城中的语音始终以中原官话的北方语音为主,因此十分接近普通话。但东部的孟楼方言就更多了一些北方语音,如“你”字,普通话读ni,邓州话类似读“冷”音,老河口也有类似邓州的读音;又如邓州方言中“鳖灭铁业”等字的读音,在普通话和老河口方言中都相同。而南部的仙人渡方言中就多了一些南方语音。如把“街”jie读成jai,改变了韵母,减轻了发音的负担。又如“二杆子、憨子”中对“子”字读音的强调,比老河口城中对“子”的读音就要偏重,这是南音zi的体现。又如对儿化音的加长和多用,甚至演变成弹舌似的花音,也是语音向南音转化的具象。
    其实,以上例子都是一种方言语音交叉的混合音现像,是产生新的共同语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没有重大历史原因出现时,它们只能是主体语音的一种附庸,也可以说是一种语音进步的试探,一时难成气候。因此,目前老河口及各乡镇方言的语音依然是以北方语音为主的状态。
三、老河口方言的搜集整理与传承
    当前,老河口方言的搜集整理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但因为过去一些有关习俗方面的工作仅限于俗语谚语的一般性搜集(《老河口市志·卷二十八·习俗》(1992年版)中也只列出了谚语的条目),老河口至今缺少对本土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分析,也没有形成有价值的研讨成果。因此建议下一步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提高认识,计划周密目标明确地开展工作。
    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认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方言搜集与整理是一个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继承宏扬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是培育爱国爱家情感的重要基础,是学习推广汉语普通话的强大后盾,应该一丝不苟地努力做好。
    其二,要结合本市现有状况,扎实地开展方言语音的分析研究工作,廓清老河口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区别,尤其是声母韵母的数量与形态,分析研究老河口方言语音在市内地域上的独特点与共同点,以此划分出本市方言的片区,确立应当注意的变化和保护扶持的重点。
    其三,要固定责任单位,确定责任机构,初起时段还要组织专班,选定专题,进行突击式工作。继而把方言研究真正纳入日常工作日程,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规范性搜集研究工作。
    其四,有力地加强专业化人员培训,结合考古和基层文化工作,确定片区方言的主要传承人,坚持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田野考察,针对性地挖掘古文化遗存的同时制定有效的保护传承措施。
    其五,有计划高质量地编印老河口方言汇编,老河口方言语音谱系,确定老河口民谚民谣演练的主要点、站、室、馆,在城市开办以宣传方言为专题的文学讲座、文艺作品专集、朗诵演讲、歌谣舞蹈等等文化普及活动。
    总而言之,老河口方言的深入研究是继承发扬老河口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工作,是老河口经济长足发展的助燃剂,也是老河口人联络情感团结奋进的最纯洁最鲜活的大动脉,应该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上一篇:阳光总在风雨后  [散文]
下一篇:这里的山路连天阙  [散文]
 
 
 
以下评论只代表评论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文学襄军网的观点和立场
 



此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小 说   散  文   诗  歌
小小说   寓  言   纪实文学
故 事   笔记小品   文学评论
 
·流年三叠
·家山双异
·校园古意
·碎琼乱玉自洪荒
·汉江石 (下)
·汉江石(上)
·走进那座云中伽蓝
·《陕西文学》礼赞
·雨纷纷路漫漫
·花儿自在堤角芬芳
·襄阳的名片
·
·占城工匠三章
·七绝 观乐山大佛
·游记二则
·从头说到脚
·占城风流传
·远去了豆蔻年华
·怀念金孝永
·两篇读后感
 
·敬启
  被评文章:记忆中的那几棵树(散
·这是长篇小说《蒋西湖正传》
  被评文章:蒋西湖正传
·说说《守财奴》
  被评文章:守财奴
·短篇小说《守财奴》的自我介
  被评文章:守财奴
·初评《二十六味帝皇丸》
  被评文章:二十六味帝皇丸
·燃烧的渴望
  被评文章:燃烧的渴望[已由中译
·燃烧的渴望
  被评文章:燃烧的渴望[已由中译
·燃烧的渴望
  被评文章:燃烧的渴望[已由中译
·爱在流年
  被评文章:爱在流年[已由中译出
·方先生
  被评文章:文章标题不可查
·请教
  被评文章:文章标题不可查
·请教
  被评文章:安全第一
·在生硬冰冷中
  被评文章:诗一首:城墙上,一丛
·对《天问》的
  被评文章:端午节
·看不懂的诗歌
  被评文章:这样的诗歌竟然获得十
·都会出现
  被评文章:鸟,一直叫着
·风景太多
  被评文章:单眼皮
·是自己耕作出了问题?
  被评文章:一头牛为什么流泪
·把伤口埋进去
  被评文章:红薯秧节子
·树叶当作耳朵
  被评文章:《汉江诗歌》发诗二首
 
·与女俘虏的一夜情
·大医精诚
·转型中国—东莞进行时
·谁弄了村长的老婆
·间焉集
·世纪沧桑 Ⅲ:激情与光荣
·又是槐花飘香时
·孝心
·一个真实的孟浩然
·趣话创刊词
·小 马 之 死
·故乡断想
·一生
·突然发疯的女市长
·人生如戏
·长篇小说<<泪浸绡帕>>
·玩石记
·看你还往哪里逃
·网站链接
·寿比南山的祝寿联
 
企业专题片宣传片拍摄制作
 
注域名建网站
 
 
友情链接:万笛文化传媒  襄阳商务网  设计印刷→书籍杂志  英语翻译  专题片宣传片  襄阳市微视频微电影
文学襄军  网址:wxxj.xysww.com
主办:万笛文化传媒  电话:0710-3512788 13607272288(合作与建议)  QQ交流群:73186261  11848228  鄂ICP备11006419号
E-mail:181265936@qq.com  技术支持QQ:181265936  合作建议QQ:75989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