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回头,正在山长水阔处
——我读《襄樊简史》
前 言
简洁,是她的本色。
简洁而恢宏,是她的本质。
她只有寥寥4万余字,却尽收一地五千年风流。难能可贵,稀世奇珍。
她就是当年襄樊市教委作补充教材使用的《襄樊简史》一书。
《襄樊简史》形拙质朴,大道赫赫,志在国家,寄命乡土,展五县三市之广阔,抒六百万人之壮怀,声声色色滔滔不尽地说明了两个字——襄樊。
《襄樊简史》叙写一地历史,从古至今,巨细分明。繁简得当,雅俗汇通。辞句平实雋秀,文章发幽显微,继往开来之功山高海深。
《襄樊简史》为内部发行书籍,编撰者为“襄樊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和襄樊市中学历史教研会”,封面印有醒目的“襄樊市乡土教材”数字,目录后一页的“说明”里写有编印目的,是为了“供襄樊地区中等中学作历史课补充教材”。首版在1990年10月,书号为(90)鄂襄市图内字第041号。
之所以写出以上诸多文字,正是为遵循说清楚的宗旨。因为,沧海桑田,岁月荏苒,当年的襄樊市已经成为现在的襄阳市了。
如今,你想知道襄阳历史,想了解襄阳风情,或者想为襄阳略尽赤子之心吗,那么,《襄樊简史》虽已成旧书,但仍然是当读甚而是必读之书。
一
《襄阳简史》是为教材,即极具教材气质。
封面俭朴大方,喻义周全。淡黄为底色,淡粉作腰衬,置重檐飞角门楼图案于左上,跨于两色之间,以彰古远。顶上压题一行汉语拼音,又尽现时代特征。腰衬中下以黑色印“襄樊简史”四个行书大字以突出书名,右上又以稍小而色白的“襄樊市乡土教材”七个端庄的宋体字开宗明义。封面最下横中两行宋体字为编撰者,漆黑拔于淡黄,突兀刚直,字字如山。既呼应首行汉语拼音,又为书名四个行书作根基,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从容大气之中充溢着编撰者的无比自信。
《襄樊简史》是为补充教材,即自有编辑案则。
目录之后附短文“说明”,简述编书原由并敬谢各方。此后一页为襄樊市行政区域图,紧接图后的是“导言”。区区四百字,密风疏马,纵横上下,把襄樊的领属、民族、人口、方位、形势、具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五千年重枢之意义,叙说得历历楚楚,浩浩荡荡。立足历史见证,放眼未来辉煌,开门见山,理直辞壮,导论了全书主题。
《襄樊简史》又是历史课的补充教材,以古鉴今,重任不贷。
书中正文上自远古下至上世纪80年代,共分6章42节,其中古代18节,近现代24节。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章则是重点,用了14节铺叙。写远古的5节展示了慎终追远的尊崇无限;述当代的4节体现了承前启后的创造不尽。编辑兢兢,素心可知。述古贵今,振兴志伟。85页之书,了了切切之中,又专门配有插图38幅,大大小小,玲琅珠玑,史迹图解,异彩纷呈。每一章后又附列“思考与练习”1至3题,以巩固所学所得。春风夜雨,滋润无声,极尽了一本小书形而上下的功用和张力。
《襄樊简史》的主要阅读对象是中学生,条分缕析,通俗易懂,史事精准,时地确凿,是其编撰的原则。
全书将古代史划分为“远古与东汉时期”、“三国至随唐时期”、“北宋至清朝前期”三个时间段。篇章递减,轻重有别,既符合了历史层累发展规律,又避免了史料畸轻畸重之失。瓴建一叶,神摄全局,古代史的精秀为近现代史的重大创造了足够的书写空间。匠心苦诣,细致入微,小作非小史,堪称大手笔风范。
中国的近现代史始自鸦片战争,百年之间,外辱内患,水深火热。编撰者大开大合,以时代主流为线,以英雄人物为点,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以“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6节,“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4节,共计20节1万5千字的篇幅,列叙了襄樊人民一百多年间革命奋斗的英勇事迹。金戈铁马,肝胆昆仑,为了国家和民族,襄樊人民时刻都战斗在历史大潮的前列,用生命和热血作出贡献。正如书前“导言”所说,“悠久的襄樊历史,是历尽沧桑巨变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历史,它显示了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证明了近现代历史潮流中,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伟大真理。”
《襄樊简史》最后一章写的是襄樊当代史,篇目四节,插图八幅,突出了襄樊的沧桑巨变和宏大发展的时不我与。至此全书响亮收篇,归总目标,旗帜鲜明地寄大任于一代青春少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立志为振兴襄樊、鼎足湖北”而创造新的光辉业绩。因为,“青少年是襄樊未来的主人”。
《襄樊简史》作为一本补充教材,体例正而不越,内容全而不碎。主旨坚定,对象精准,乡土之教,深植厚泽,实在是一本少有的难得的好教材。
二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关键在书写。
《襄樊简史》就是一部宣传人民创造历史人民书写历史的书。
其实,五千年岁月百炼成钢,《襄樊简史》每一页都是不易二字的别释。
纵览全书,编撰者以时代演变为轴,以地域、人事、政治为翼,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编织斑驳,顶礼创新,铸就了襄樊人民的千古伟岸。
襄樊一地,人文历史悠久。蒙昧时期,有神农氏耕耘厉山的传说,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屈家岭文化,尧舜禹时期形成了荆蛮部落,茫茫千里荆山从此成为楚族先民的生命摇篮。商代时,襄樊境内小国遍布,楚国日渐强盛,历经春秋时期三百年奋斗,终于问鼎中原,大步跨入全民族进步行列。襄樊是楚国活动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楚国一切辉煌的基石。血脉相连,文化共通,神农、熊繹、熊通、樊仲山、卞和、屈完、楚庄王、吴起、伍子胥、屈原、宋玉等等精英大都与襄樊结缘。他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奇迹,与历代集中体现襄樊政治经济神韵的车兵、水道、桥梁、最早普及的陶器、规模最大的冶铁业,制作精良的铜器、技艺空前的漆器等等一起,永世辉耀着中国历史的天空。公元1976年随州曾侯乙墓中的青铜扁钟出土,举世震惊。从此,它与屈原宋玉的辞赋相同,作为襄樊远古历史文化的巅峰,进入了中华民族人文历史无双瑰宝的长河。
唯楚有材,中华民族之中雄强的楚族先民,就诞生成长在襄樊的大地上。
《襄樊简史》描绘襄樊远古历史画图,特点是以史循迹,浓墨重彩。而对秦至清前期中近古史的叙述,则一变为以人带史,工笔勾勒。
秦朝短祚,刘汉治平不易,政治中心侧偏关中,与襄樊相连的人物只有汉初的萧何,他因功受封酂侯(老河口古称酂),但又没有到过封裔之地。真正的英雄是数百年之后成长于枣阳白水河畔的皇族子弟刘秀。他拨乱反正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国家中兴,承平绪治,胡烈、习郁、王逸、王延寿、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刘表、王粲、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庞统、马良、关羽、张飞等等一批英睿之士才得以渐次登场,在襄樊的大平台上尽展风姿。三国混战八十年,襄樊以其兵家必争之势,成就了著名古战场的声威。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刘备是仁义的化身,二人志同道合,激流勇进,效命国家,鞠躬尽瘁,正是司马迁泰山鸿毛之论的当世版。庞公祠、水镜庄、卧龙凤雏、马跃檀溪、三顾草庐、徐庶走马荐诸葛、如鱼得水隆中对、火烧新野、水淹七军等等胜事胜迹架构了襄樊一段人文历史的钢筋铁骨。放开历史视野,处在割据混战要冲的襄樊,就是三国时代的缩影,其刀光剑影的闪闪寒光,就是民族交融终归一统的俗世象征。弹丸泥封,枢纽天下,南船北马,动掣寰宇,古地襄樊又何其壮哉。
西晋代魏易帜,整军备战,心在蜀吴,襄樊于是迎来了羊祜杜预,有了名垂华夏的堕泪碑和“左传癖”。习凿齿史风脱俗,王叔和医术超世,虽然时空短暂,襄樊仍然不失为风俗纯美河山锦绣之地。南北朝至隋170年间,襄樊在南征北伐、时战时和中挣扎,政制多变人事参差,文化便交叉异化而斑驳陆离。苻坚、苻丕、朱序、释道安、刘裕、萧衍、萧统、杨忠、杨坚、法喜等众多典型人物,在襄樊土地上留下夫人城、昭明楼、檀溪寺、寿山寺、延庆寺、卧佛寺、承恩寺等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随之而来的盛唐气象积蓄了丰美的贡献。
李唐去隋,贞观有治,天宝以继,国力大张。襄樊被泽,万象勃发。铜铁冶炼先进,茶叶中外珍稀,麻、丝、绫、麝、橙子、楠木、弩材、竹扇等均为优质贡品,漆器尤为极至,因其“库路真”(妙不可言)号称“襄样”而举世闻名。水陆交通,纵横八达,白居易曾有诗“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阴驿”为之写照。佛教有云居寺,名臣有张柬之、习豫,大诗人有杜审言、杜甫、孟浩然、张继、皮日休。后来,起义领袖王仙芝、黄巢曾攻占随州。大洪山一朝飚起冲天大将军,腐朽至不可救药的大唐王朝便从此趋于灭亡。
五代十国,白驹过隙,陈桥一变,中原归宋。襄阳初为襄州,后改襄阳府。仕农工商兴旺发达,茶叶漆器水产驰誉九州,漆木家具行销全国,“槎头鳊”大名饮誉四方。范仲淹在襄阳写过《斗茶歌》,欧阳修曾为乾德县(老河口)县令,写有《岘山亭记》《乐哉襄阳人》,魏泰著有《东轩笔录》,魏玩编有《魏夫人集》,米芾人称米襄阳,书画文章皆超妙入神。襄樊人无愧时代,言行卓荦,非同凡音。南宋之初,金兵陷襄阳6年之久,后被岳飞领军收复。南宋后期,元兵多犯,襄樊兵釁炽烈,襄阳人不屈侵略,誓死保卫家园。枣阳人孟宗政,老少三代抗金抗元,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京湖制置使李伯曾于襄阳大破蒙古兵,在西郊真武山勒石《襄樊铭》以记其功。廷臣李庭芝、守将吕文焕、范天顺、牛富、王福、民兵张顺张贵等等,战功卓著,可歌可泣,大写了襄樊军民抗战史。
元末襄阳有红巾军王权、孟海马部的起义。随州人明玉珍率众加入徐寿辉旗下的红巾军,后建大夏国,称陇蜀王,建都于重庆。
明代,太祖朱元璋时襄阳为府治,又从中分出州县设立郧阳府。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宫观,劳民伤财。大修襄阳府及各县城墙,畏民防民。又封皇族子弟为襄阳王,至今留有绿影壁为实证。此时,棉花已成襄阳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水运发达,利涉天下,船舶因之成为交通的主要工具。廖升、周梦阳、方岳贡均有令名且有著作,朝野敬仰,各领一时风骚。明末腐败,饿殍布野,李自成起义攻陷襄阳,改称襄京,自号新顺王。黑手高悬霸主鞭,外强中干的大明王朝随即土崩瓦解。大清入主中华,襄阳属湖北省辖制。种族歧视,政治高压,文字钳口,反抗不断,襄阳人齐林率白莲教起义被杀,其妻王聪儿带领姚之富、高均德、王廷诏等反起黄龙垱,转战四方。清政府用兵九年,耗费二亿余两白银方得平息。
水能载舟亦能复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舟水协调,反抗起义祸起萧墙则为舟水失制,刀与火虽然也是进步的动力,但不是绝对的唯一。在革故鼎新之中,襄樊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从没有停止追求与探索的步伐。
三
中国近现代史以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开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辉煌结束。百年革命,波澜壮阔,襄樊人民铮然潮头,名播天下。反洋教、反洋货、反欺诈、反鸦片的斗争风起云涌。林则徐的亲历亲为,郭大安、高二先、冯三典、赵邦壁的起义,太平军和捻军的七年苦斗,义和团运动的勃然兴衰,襄阳府中学堂的成立,杨洪胜、刘公、方维、冯开浚、陶德琨一批有识之士的言行,拉开了襄樊一地辛亥革命雄壮的序幕。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27日光化县(现老河口市)江湖会起义响应,11月30日即光复襄樊。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刀光血光,长鞭鸣镝,襄樊人民又一次为革命奋不顾身,率先垂范。张国荃、李秀昂、黄仁菼、海凤山、夏绍范和夫人陈云凤、马玉贵、刘公等人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载史册。革命成功必然有经济文化的突进,中华民国成立后,襄樊的经济继续前进,文化教育也有长足发展。省立鹿门中学、省立第二师范、教会办鸿文中学、教会办淑华女子中学、道立女子师范传习所、私立高级商业学校、私立鄂北中学,相继兴办。各县初等、高等小学也如雨后春笋恢复或兴办起来,文化信息如风如流,《新青年》杂志顺势而入。襄樊钦领世风,荟萃人杰,以民主科学斗士的形像,迈开了向新时代冲刺的步伐。
“五四”运动之后30年,与全国同步,襄樊人民反帝反封斗争此伏彼起日渐高涨。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两次在二师任教,宣传马列主义。谢定远、秦纵仙、杨立生、董曦辔、李实、黄绍谷、吴德峰、袁溥之、程克绳、吴雅辉、阮方皋等一大批革命骨干为襄樊的新生作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至第一次国共合作,襄樊共产党组织大力开展农运,积极贯彻执行三大政策,选拔了大批进步青年进入黄埔军校和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曾在襄樊大修公路的襄郧镇守使张联升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拥护革命。襄樊总工会成立,农会进一步发展壮大。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襄阳县委农运部长董振牺牲,他是襄樊地区第一个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年底,以程克绳为总队长、余世颂为党代表、李实为政治部主任的湖北省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以“中国工农革命军鄂北总队”为主体创建于枣西地区。蒋汪合流,蒋介石派重兵驻扎襄阳。1930年6月,地跨襄枣宜三县,以张香山为师长、余益庵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正式成立。同年11月,攻克唐河县城,击毙伪县长,成立唐河县苏维埃政府。襄枣宜三地相继成立苏维埃政权,鄂豫临时苏维埃政府设在宜城新街。1931年春蒋介石亲至襄樊布署围剿红军。5月,贺龙率领红军转战南漳保康谷城,先后歼敌三个整团并活捉敌旅长。10月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在枣阳击伤敌旅长,歼敌3000多人。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斗争。在血与火的锤炼中,赵博生、罗亚平、罗忠毅、吕麟、左觉农、毛定方、黄火青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迅速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1932年,襄阳府撤销,改名湖北省第八区督察专员公署。1936年,又改为湖北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下辖襄枣宜南光谷保七县。抗日救亡,热血长城。北京有雷,襄樊有雨。“12·9”学运爆发,襄樊各学校立即呼应,成立鄂北学生救国会,发表《罢课宣言》,游行示威,深入街巷农村宣传抗日,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七七”事变发生,国共联合抗日,戏剧家洪深率团至襄樊献演抗日剧,帮助襄樊学生组织“鄂北文化界抗敌救亡流动宣传团”奔赴各县城乡演出。1938年初,中共长江局和湖北省委在襄樊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团”“战时工作促进会”,开办了“新知书店”,广泛深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武汉沦陷,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老河口,李宗仁接纳共产党员钱俊瑞、郑绍文、胡绳等多人分别在“战时动员委员会”“青年救国团”“战时教育工作团”中任职。日寇侵略,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共同肩负起领导拯救国家的重担。此一期间,政府军方面,22集团军127师师长陈离、五战区右路游击纵队副司令戴焕章、77军副军长何基沣、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副总司令张克侠均与共产党联系密切,团结互助,一致对敌,其中有的人还是中共特别党员。他们率领的部队中也有很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政府地方政权中,襄阳县长蒋元、谷城县长毕成俊等,也与共产党友情深挚,大义国难,同仇敌忾,精忠报国。因为有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有了党政军民的团结战斗,襄樊才具备了与日寇进行三次大战的强大基础,襄樊国军才能接连重创进犯日军,实现寸土必争砥鼎中原的战略计划。1939年春的随枣会战、1940年夏的枣宜会战、1045年春的鄂北会战均以敌人旷世不载的野蛮凶残、我军民义薄云天的英勇无畏而史志留迹。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鄂北地区主要领导了两类武装。一是直接建立和领导的近100支抗日游击队。如白兆山游击队、大洪山抗日根据地、随枣抗日游击总队、随南抗日游击支队、随南独立团、随北独立团等等。二是以国共合作名义建立的而由共产党起实际领导作用的抗日游击队。如77军工作团、随县常备五中队、22集团军特种工作队、五战区鄂豫边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桐柏山抗日游击队等等。李先念、陶铸、陈少敏、朱明达、徐彬、朱大山、过家芳、朱大鹏、任质斌、文敏生、王海山、危拱之、张宜府、吕谨、徐达三、刘子厚、沈玉良、沈益民、曾昭青等都是活跃于其中的优秀共产党人。1941年1月,33集团军179师537团阻击日寇18旅团进犯,该团陈排长发现敌骑,果敢命令全排战士一齐开枪,全歼敌人,击毙了曾在宜城南瓜店残杀张自忠将军后由联队长升任副旅团长的横山少将。八年抗战中,日本侵略者对襄樊人民的罪恶磬竹难尽,飞机轰狂滥炸3500多架次,投弹万枚以上,机枪扫射无算,还施放了毒气。房屋被毁数万间,古建所剩无几,惨杀老弱妇幼2万多人,奸污妇女不计其数,杀人成堆,汽油焚尸。在日寇的铁蹄下,襄樊一地遭受了历史空前的大灾难。
然而,襄樊人民志坚如磐,为了民族的尊严和领土完整舍生忘死在所不惜。民众千辛万苦克己奉公,八年间,承担了五战区30多万驻军和政府职员的生活给养,受到世界人民敬重,许多爱国者纷至沓来投身抗日洪流。冯玉祥为会长的“中国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的许多教徒来五战区为伤病员服务,著名女作家谢冰莹负责联络,组织伤病员救治及转移,受到广泛的赞扬和支持。美国进步作家史沫莱特也来战区访问、上海美玉小姐加入红十字会,辗转到随枣野战医院任护士,她们一支小分队两年中就抢救伤员2500余人。与积极抗战军民的同仇敌忾不协调的是少数顽固的反共分子,五战区31集团军总司令兼鲁苏豫皖边区司令的汤恩伯就是最典型的“磨擦专家”。与其相反,为了祖国和人民英勇献身的英雄有国民政府的陆军上将张自忠、有优秀的共产党员张寄江、黎文波、谢坤、杨威(女)、田润民、罗忠毅、张慕谦、王建桥、唐克威、周守惠(女)等,他们的名字将与日月同光,永载史册。
1946年,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挑起内战烽火。30万大军进犯中原解放区,袭击新四军五师部队,战祸在襄樊的土地上冲天而起。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凶残激起人民强烈反抗。共产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斗争,各县都建立了解放区。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中原,成立中原野战军,建立了鄂豫、豫陕、桐柏、江汉四个军区,襄樊各县分属桐柏与江汉两个军区。1947年,江汉根据地重建。1948年桐柏军区解放了属区内大部分县镇。1948年7月2日,促进中原解放后被朱总司令称赞为“小的模范战役”的襄樊之战打响。16日解放军突破襄阳西门全歼守敌,生擒活捉国民党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和中将副司令郭勋祺。1949年1月,国民党军王凌云部战败,襄樊第二次解放,爱国民主政府成立。5月,中共汉南工委改建为中共襄阳地委。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专员公署成立,襄樊的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篇章。人民掌权,日新月异。9月,省立襄阳联合中学建立,紧接着建立初中,樊城岘北中学复课,各县中小学先后恢复或筹建。
1950年清明节,张廷发、余益庵等为襄阳烈士陵园开工动土,其后不久各县也都兴建了烈士陵园。
襄樊自古兵家必争,襄樊自古英雄辈出,襄樊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襄樊的土地浸透革命者鲜血,凝铸了理想的画图。承前启后,不息不止,革命立国,后来永继,是自始自终贯通《襄樊简史》一书的红色主线。
四
《襄樊简史》叙写当代史,实事求是,取舍得当,突出了数字证史的特点。自1949到1990共41年进程,设计了四节。重点为第三节“襄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余味不尽在第四节,重任在肩,前程无量,更当奋发图强。
开局胜败,攸关长久。1949年初,为了有力巩固人民政权,清除历史积弊,振奋社会人心。襄樊判处了一批罪大恶极披着宗教外衣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帝国主义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宗教界爱国人士积极开展了“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爱国运动。继后,城乡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襄樊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亲率襄樊健儿入朝参战。同时,全区开展镇反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建立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组织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者发展生产,城乡经济由此健康向前推进。1952年,襄樊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远超历史最高的1946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受到省政府表彰。1951年,中共襄阳地委、襄阳专署开会庆祝襄阳中学教师李实府70寿诞,专员余益庵、宣传部长梁斌均亲致贺词,并赠“为人师表”锦旗。1952年,郧阳专区并入,原洪山县撤销,随县交襄阳专区管辖。从1953年开始,各县市先后建立了以服务农业为主的机械工业,襄阳专署扩建了鄂北机械厂,有的县市还建立了国营烟厂、酒厂。喷雾器、锄草机、溜筛等十多项农业生产的制造,彻底改变了过去襄樊只有一台5千瓦发电机、一台人工摇钻和一台皮带车床、只能生产镰刀锄头犁铧等简单农具的落后局面。
1954年,襄阳县伙牌乡建立全省第一个农业拖拉机站,1955年又建立农业试验站。襄阳地区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建成发电,1956年,各县市工商业按行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至年底,全专区90%以上农民参加了合作社。随县厉山农民刘元祥首创“麦林串沟,间作棉花”被评为湖北省劳模,谷城肥盛嵻农民蔡以田试验水稻小兜密植首创亩产625公斤记录,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被选为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农业学校首任校长著名农业专家张富春教授,贡献卓著被评为省劳模。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全专区仅工业总产值就比1949年的3.2亿增长了4倍。1965年,郧阳地区恢复原建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57年后的挫折失误和1966年后的10年动乱在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和繁荣昌盛的警钟。中国共产党11届3中全会之后,襄樊经济产生了根本变化,以明星城市的发展成就引起全国瞩目。1979年,襄樊升格为省辖市,1985年,襄阳地区撤销,实施以市带县改革,襄樊市下辖襄阳、宜城、谷城、南漳、保康五县,随州、老河口、枣阳三市,以及襄城、樊东、樊西、市郊四个区。
上层建筑的改革必然促进社会经济大发展,襄樊的进步突出在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新兴。1985年,全市共有九个轻重工业部门3113家企业,总产值43亿元,比1949年增值259倍,100多个品种分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襄樊十分重视小型水电站建设,至1985年全市共建273处,发电量2.4亿度,被列为全国100个小水电建设试点之一。当其时,全市所有区镇和70%的农村即实现了用电生产和照明。工业产品质量优秀,黑白及彩色电视广受青睐,牛头刨、轴承、变色镜、磨粉机等产品都进入了国际市场。老河口建成了鄂北最大的水泥厂。襄樊成为全国最大石棉制品生产基地,玻璃纤维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市建磷肥厂11座,产品行销全国。襄樊燃化部门15种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襄樊市磷肥厂是全国小磷肥“四朵金花”之一。冶金工业前途广阔,传统淘金年产200两,占世界藏量前列的重要工业原料红金石已开采供应。纺织、轻工行业发展迅速,纺织品由过去单一产品发展到15个门类133家企业1300多个品种,成为省纺织工业基地之一。50多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或国优、部优称号,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池、酸纳、疗养车、儿童玩具、卫生纸、木藤家具、柳藤制品、玉雕、味精、粉丝、蜜枣、各种罐头、酒类等,畅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0亿元,比1949年增长370倍。
坚持勤俭办企业是襄樊工业发展迅速的根本,其中突出代表是襄樊棉织厂。该厂从50年代40名工人17台脚踏铁木织机,艰苦创业,到1985年已发展成为2000多名工人1000台织布机和一条印染线的省重点企业。1963年,该厂曾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厂党支部书记梁彦斌被评为全国勤俭办厂模范和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二是交通发达。经10多年努力,襄樊形成了鄂北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运输网络中心。铁路四通八达,公路晴雨畅通,1980年老河口汉水光化大桥建成,全长4114米,为全省最长全国第二长公路桥。1985年襄樊全地区所有运输工具年运货量达到1949年30万吨的480多倍。襄樊城市建设速度惊人,进入全国前列,1988年,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老河口飞机场开通北京航班。1989年襄樊飞机场试航成功。投资少、费用低、安全可靠,被称为“地下油龙”的魏荆输油管道通过了襄樊。
三是农业辉煌。兴修水利,科学种田,襄樊农业日新月异,硕果累累。1985年,全市水稻亩产由1949年的300多斤增长到2100斤,小麦亩产由82斤上升到458斤。黑木耳、香菇产量也提高数倍。枣阳苹果产量占全省产量三分之一。1958年兴建丹江水库,对汉江中下游水患、蓄水、灌溉、发电作用巨大。宜城的白起渠整修完工灌溉面积达25万亩,成为建国后最早修建的大型引水工程。襄樊地区“西瓜秧式灌溉系统”在全省推广。1985年,全地区建大小水库1345处,灌溉农田54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7.3%,比1949年增加2倍。襄阳县排子河大渡槽、引丹江水库水灌溉三北地带(光化、襄阳、枣阳三县北部的简称)的六条大干渠都是重要的水利工程。1982年以来,襄阳县为国家出口棉生产基地、随州枣阳是国家棉花生产基地、襄阳县是全国三大芝麻产区之一、南漳为全国核桃重点产区。枣阳是全国长毛兔饲养基地,襄樊市是全省猪肉禽蛋产区和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襄樊的黑木耳、茶叶名扬海内外。1985年,全市产粮65亿多斤,比1949年增长5倍半以上。农民年人均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30元达到335元,出现了不少农民“万元户”。
四是文教卫成果显著。1985年,全市共有病床15213张,医务人员24657人,分别为1949年的206倍和9倍。1981年全市人口平均寿命66.4岁,比1949年的30岁增长一倍多,人口死亡率下降到0.67%。文化馆站遍城乡,各类报刊杂志发行量空前增大。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1985年,襄樊地区个人占有收音机85万多台,广播喇叭55万多只,襄樊电视台制作的故事片《大山里的孩子》为全国30多个电视台采用。1987年,襄樊地区已有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大学、随州职业大学、襄樊广播电视大学、襄樊市教育学院五所大专院校,中小学6980所,在校学生114万人,比1949年增长13倍。全地区文盲下降到总人口的20%。此外,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夜大学、业余自修大学、函授大学等在校生超过万人。1980年,《湖北日报》《人民教育报》介绍了随州洪山区教师孙伯英“教书育人”的事迹,《人民教育》撰文称赞孙伯英老师是“全国一千万教育工作者的光荣。”
1987年,襄樊市工农业总值为86.5亿元,比1949年增长21倍,襄樊地区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前景美好,任重道远,创造新业绩的重担历史地落到了襄樊青年学子们的肩上。
结 语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4 年前的《襄樊简史》,写在一城,心系九州,文简义足,纯粹旷达,成就了一支教坛奇葩。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预言家。”《襄樊简史》的朴拙丰赡和严谨深远,揭示出了襄樊人民艰苦奋斗无往不前的革命历程,为襄樊历史镌刻了不朽篇章,预示了襄樊远景的无量壮阔。
“乡土教材”四个字,必将使《襄樊简史》钟磬长鸣。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人才培养尤为突出。少年强则中国强,要图强则必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江河不废流,万变不离宗,根深苗壮,蔚然勃然,国家民族才能够繁荣强盛。《襄樊简史》遵照国家教委关于编写乡土教材的指示而编撰,成功的本身,就是襄樊图强的有力一步。“人才与国相终始,千古兴亡鉴青史”,《襄樊简史》一书必将与世流传,润泽永长。
当然,《襄樊简史》在形式上也还有一些不足,譬如印制略显粗糙,重点史料有遗,内文校对还不尽缜密,等等。但放开历史的视野,能够克服当年经费、人员、资料、印刷种种困难,编撰出如此一本形质并伟的补充教材,堪称劳苦功高,无私天地。在襄樊历史薪火传承的意义和作用之下,些许玉瑕当不足挂齿,而且它也早就让《襄樊简史》更具大美当缺的自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