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王伟举
    首页 作家简介  纪实文学  个人相册 
家园(之三)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11/7/19 12:28:36  阅读:2832次

 
(报告文学)
                                   家 园  (之三)
 
让移民身份尽快消失——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是家园
 
 管理新来的移民对于安置地政府是一件棘手而头痛的事, 前面已经说过移民的心态了,竟有少数移民把自己当作高出当地居民一头的特殊群体、意识上超越社会公约之外,以为拥有了移民身份就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我们采访竟听到过“我是移民我怕谁”的荒唐言论。 
这个现象不只是宜城独有,在其他县市也偶有发生,只不过宜城移民量大,移民新村安置集中,聚集的条件和机会相对较突出而已。
各地政府和移民局在安置的同时也在努力创造条件,记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移民和谐共生,和睦相处。
在处理移民与当地矛盾中,宜城的向智勇有独到的思维。他对因做生意争抢客源发生矛盾的移民们说:“你们来到宜城,就和当地居民一样了,除了国家给予的后扶政策。你们不要把自己视为特殊族群。换句通俗的话说——你是永远局限于你们8000多移民社会,只跟你们8000多移民做生意?还是面向广阔的无限市场,跟55万多宜城人做生意呢?” 
应该说,向智勇的话是很有水平的,移民们听进去了,并受到了触动。在我与襄阳市移民局科长管志伟采访邓林新村时,我们看到了令人欣慰的安居乐业景象,这片原来的省管农场人员大部撤走,小街上往来的多是新来的移民们。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他们与当地人之间已经到了相濡以沫的程度,在这因移民而兴的小镇上,谁是丹江口人,谁是郧县人、谁是当地人已经无法区分。有的移民已经在街上开了店铺,开始了自己正常的营生。
在邓林街上我们请向智勇当向导,想找个移民采访一下,向智勇说,谁都可以,这里的人我都认识了。很快我们遇到了一个移民,老远就与向智勇打招呼。
向智勇忙喊他:“来,老程,跟我们上面来的记者朋友说说你的情况。”老程名叫程时雨,见向智勇招呼忙凑拢来。向智勇问:“老程,你还是为你那苞菜的事吧?看你满脸忧愁的样子,是不是呀?”
 程时雨一看就是个忠厚人,他操作浓重的丹江话说:“可不是啥嘛,都快要过年了,我地里还有几亩苞菜不得出手,一过年就生心老了卖不掉了。”
   向智勇领我们去看了程时雨的几亩苞菜,可能因为冬干,菜心包得不是很大,很大的菜棵子中间只一个小菜疙瘩。向智勇说,老程在老家那边会种菜,但这边土质略有不同,我们找内行教他改良技术,明年会长得好些,还就是蔬菜要规模种植,形成产业与外地市场接轨。这工作我们也在做了,明年要早些动手。
“这些菜我们共同想办法吧,过天我到市一中二中去跑一下,没有大食堂是无法消化的。不能烂在地里,烂在地里就亏本了。”程时雨很感激,看得出他对当地干部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已经很高了。临走他还拔了棵大白菜给向智勇说:“你们住在邓林为我们办事,就不要买菜了,想吃就来我们地里拔就是了。反正不值钱也卖不完的。” 向智勇接过白菜说,也不说客话,拍拍菜根的泥土说,“行啦,今晚上下火锅有菜了。”
随行的襄阳市移民局科长管志伟也表示回襄阳了到几个学院去联系。
  从这一棵白菜上可以看出,移民已经与当地干部很融洽,并且有了感情了。
  除了极少数企望以上访作为谋取额外利益的手段不断滋事以外,其实绝大多数移民都已稳定下来,渐渐融入当地社会,对新家园的认同感。
   在襄州区,我们看到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襄州的条件与宜城很相似,也是襄北监狱搬到市郊重建,腾出来成片土地由政府买下来用于这安置移民。中共襄州区委和区政府对移民工作特别重视,大到房屋工程建设质量,小到移民炒菜的一瓶酱油,细致如微。我们去彩访时,正值襄州区移同局在富庄新村发放春节慰问物资。一户两床新军被,一袋米、一袋面、一壶油、一袋白菜、一个冬瓜、一瓶酱油、一瓶醋……富庄新村的村医陈良银对我们说他细数了一下,有十好几个“一”呢……
“连一把扫帚一个灰撮子都想到了。”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石湾村的移民都很感动。 村卫生室按统一标准建造,窗明几净,有几个太婆在找陈良银挂吊瓶。随意与他们攀谈中,听她们说房子做得真好,做梦都没想过能住到这样的楼房。她们笑着说,上厕所不出门有点不习惯,烧柴禾烧习惯了换成烧煤气也不习惯。我们徜徉在富庄村的移民新居之间的街道上——这些村街名命名都照顾到了移民的思乡情怀,比如什么富庄路、幸福路、丹江路、石湾路……
  襄北黄集镇上有许多驻军单位,移民局经常与驻军联系,与移民开展军民共建。移民来的时候,都是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的学员们帮忙下车,开着汽车、吹着军乐来欢迎移民,军事单位还经常组织联欢慰问活动,来的时候天天唱大戏,放电影,移民们高兴地说,“搬到训北,不是区领导来看望,就是市领导来看望,不是驻军来慰问,就是省里来慰问,我们一直像在过年!”
春节将至,过年的气氛渐浓,我们在冬日阳光的照拂下,感受着移民们的那份感动与满足。在新的家园里,但愿他们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枣阳市的移民与该市移民局的干部已经建立起一种信任和依靠为基础的良好关系。这与枣阳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移民局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安置移民上,枣阳市长汪厚安讲了“五个舍得”的原则。 
一是要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方作移民安置点——现在枣阳的34个移民安置点都是在靠近城镇的国道省道路边、城边街边;
二是要舍得把最好的田拿出来分给移民,枣阳城郊南城办事处人均耕地仅1.2亩,仍在服重重困难,给移民调足省政府规定的1.5亩;
三是舍得拿出最强的领导力量抓移民安置,枣阳是个大市,各项工作头绪众多,但市里仍抽出常务副市长、市长助理和一个省里下派的副市长共抓移民安置;
四是为移民建房舍得贴钱,原来枣阳的情形与宜城一样,移民房工程也是丹江口接的标,但后来看到没钱赚就拖延工期,为了按省里的时间“节点”安置好移民,枣阳市地方财政拿出钱来往里贴。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按时完成工程的每户房屋奖5万元!各个行政村移民安置工作做得好的,每个村由市政府奖1万元!在这种激励机制下,枣阳所有的安置房都按时竣工,并且质量优良,全部验收合格。
五是舍得给移民最好的政策,在枣阳,公安为移民办户口,一切手续全部免费;广播闭路电视、供电线路入户,全部由广电和电力部门垫资先建,然后减免费用。
   我们让枣阳市移民局干部涂勇领着看了几个移民点,也看到了枣阳市移民局扎实的工作作风。
在南城办事处惠湾村,高速路边一个远离市区的一个休闲山庄(海荣山庄),我们访问了这里打工的女性移民——几个40多岁的大嫂,一个是陈光群,一个是陈光英,一个叫洪胜珍。她们来自丹江口市均县镇的关门岩村 ,见到我们有些腼腆,但见到涂勇她们却感到很亲近。因为这工作都是涂勇利用他的私人关系帮忙找到老板做工作才接受她们的。看样子山庄生意很好,老板说其实我们也不缺人手,移民局涂科长找来了,市委市政府也号召我们在就业上要照顾移民,所以我们就接受了。
几个大嫂,离家都不过二里多地,上班只需走十分钟,早中餐晚餐都在山庄吃,工作就是剥葱择菜之类,也轻松简单,每月750元义薪,加上奖金等可挣1000元;看得出两位大嫂很满意他们目前的状况。
而在惠岗移民新村,我对移民局的务实作风感触更深切。
在一大片桃林的路边有一家移民开的商店,走到跟前涂勇熟络地与主人交谈起来。店主人叫丁光元,问他经营得怎样,主人说,人少了,一天卖不了多少钱,就是混个事占个手。涂勇看了下他店里的货,给他出主意说,“你要调整一下经营思路。光卖这些方便面、酱油醋不行,小零碎不赚钱的,你试试生产资料吧。比方化肥农药之类,这样利润高些。”丁光元说,“我认不得人,人家不给货,再说我本钱也小。没那些钱进货。”涂勇说,“没关系,我认识人,想法子帮你联系,让他们先赊一批货,卖了再结账。”
涂勇想了想又提议说:“另外,你还可以在这里开展移动通讯收费代理业务,现在农村手机普及了,一家都有几部,这方圆左右都没有收费点,你办一个肯定有业务。”
丁光元感激的说,“那倒是好,移动公司没有人可不行。”
“没事,我与他们熟悉,说说肯定没问题。”涂勇就差要拍胸了。
“可麻烦你我当不起呀。拿啥谢你呢?”
涂勇说,“没关系,不必客气,帮你们安排好生产生活也是我们移民局份内的事。”
“我们份内的事”这话让店主人丁光元感动不已,他送了我信老远。涂勇说,“别送了,你等我消息吧。”
“我们份内的事”也让我深受感动,从涂勇这个移民局普通干部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一心想着移民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有这样的工作作风,有这样的真诚,移民很快就会找到家园的归属感。
   谷城县,移民局长王成金介绍了全县移民安置情况。按说,谷城也是山区县,山多平原少,人均可耕地面积更少,全县人均仅7分田。可是丹江口的移民看中了谷城,一是谷城水土好,二是山水相邻,风土人情相近,没有文化的隔膜和陌生感。县委书记李传寨说,虽然谷城不具备安置移民的条件,可是既然人家选择了谷城,既然省市政府把任务下达给了我们,我们就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多体谅国家,把困难留给我们自己,千方百计完成任务!“李传寨身体力行,翻已越岭,四处奔波,亲自为移民选择适合建房的地方。
对于移民安置房,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书记县长亲自参与评审设计图纸,提建议和要求,终于设计出了具有鲜明鄂西北民俗文化特征的式样。李传寨多次强调移民房屋建设工程是政治工程,谷城县政府艾文金县长表态说,“我们一定要把移民房屋建设好,虽然资金紧缺,但质量决不能含糊,标准决不能降低。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把移民房屋做成谷城的争气工程!”移民局长王金成更是一心想着移民,吃不香,睡不着,做的梦都是与移民房屋建设有关的事。2010年春节他一家亲戚都没有走动,一个正月做了28个梦,个个梦都是移民的事。从政府到民间,移民成了谷城县的头等大事,连以赢利宗旨的建筑老板在为移民建房中都不再算盈亏的账,而是改算政治账。建筑商严兆成在承建移民房屋工程中赔了不少钱。而他毫不后悔,说:“建筑施工代表的是谷城县委政府形象,个人企业赔钱事小,实现和谐移民维稳是大事!”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替县里分忧,在建房用工时尽量安排移民,促成移民尽快自主就业。不仅他自己的公司优先聘用移民,还主动帮移民子女找工作。他的亲戚在深圳开了家电子公司,看到移民曹玉洲的女儿没有事做闲在家里着急,就打电话给亲戚,把曹玉洲的女儿安排了过去。移民曹玉洲十分感动。
市委市政府对谷城的移民工作十分重视,在石花镇的水星台试点批次移民安置房开工时,当时的襄阳市市长、现任市委书记李新华和副市长李跃华还亲临现场出席工程奠基仪式,为移民房屋建设铲起了第一铲土。严兆成等建筑商看到市领导这样支持,真正理解了书记县长讲的“政治工程”的意义,他感到自己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工程”很光荣,决心在移民房建设上拿出自己多年的老底,为县委县政府争回这个面子!经过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谷城的移民房建成了全市最有特色的民居。后来我们跟随中国作协的南水北调采风团看了谷城几个移民安置点,水星台、石龙沟、凉水井。每个移民新村与当地自然地貌十分和谐,设计风格总体相近,各户房屋却各有变化,各有特色。只见一排排青瓦粉墙的小楼房沿小山脚一字排开,十分雅致。在凉水井,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移民已经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相亲相敬,互相帮助的同时也建立了感情,移民青年张武和当地青年夏海琼在相互交往中互生爱慕,已经喜结连理。而一个人60岁的单身汉谢继才也与当地单身中年妇女姚正华结为了伴侣。正如谷城县移民局副局长冷无庆所说,移民不可自我封闭,一定要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老河口市,移民局长张金良介绍的情况更令人欣慰。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对移民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市长经常亲自询问移民房屋建设情况,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带移民局到郧县迁出地去征求意见,双方汉通十分密切,关系融洽得像亲戚一样。用张局长的话说,关系融洽了,双方才能配合得好,移民工作相对容易得多。移民搬迁启动以来,老河口市从没出现过移民闹事上访现象。因为移民想到的,移民局和市领导都给他们想到了。我们跟随局纪检组长王秀红去看了仙人渡白鹤岗村和李楼村的方营村,感触颇深。白鹤岗是仙人渡唯一安置移民的地方,移民新村的建设让当地村民十分羡慕,从郧县茶店镇长岭沟村搬来的移民与当地村民隔着一条小水沟,沟南面是当地村民的村庄,由于缺乏规划,房屋陈旧且凌乱不堪。而移民新村清一色两层小楼,村容整洁美观、道路全是水泥硬化,笔直平坦,还建有供水系统。望着背后的移民新村,当地村民羡慕地说,隔着一条水沟就是两个天地,简直就像当年繁华的香港和未开发的深圳。地方政府为了安扶本地村民,提出将来全市的农村房屋都要像移民新村一样,移民新村等于无形中为老河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蓝本。
在李楼村的方营村,我们访问了老支书蔡宗厚。蔡宗厚1982年开始当村主任,后来当村支书,现在主任书记一肩挑。30年的干部经历使蔡宗厚在村民中有很高的威信。蔡支书名叫宗厚,为人出特忠厚,他的工作信条是组织上交的任务不要问为什么,只能千方百计做好让组织放心。他对村民大会小会地讲移民的不易,人家有地有房住得好好的,要不是支援国家建设人家来我们这干啥?他对村干部和村民们讲一定要厚待移民。人多地少,农业条件优越,方营是河沙地,全村603户,27202 ,人均耕地只有1.3亩。要在寸土寸金的地方为144人调出200多亩来可不是件容易事,可是老蔡硬是凭着他几十年积累的威信和与村民们的感情,把田调了出来,并且都在移民新村门口。
我们走进了方营村移民新村,现在成了老河市方营村的第11村民组。组长曾宪斌原来在郧县长岭沟就是组长,曾宪斌很年轻,却很懂事理,不像有的移民以特殊身份自居。他见了老河口市移民局的王秀红等干部十分亲热,说几天不见就想念你们了。正说明天去你们那儿坐坐呢。见到蔡支书,曾宪斌更是高兴,一把拽住就不让走,“好几天没来了,今黑就在这喝酒!这茬黄酒味正得很呢!”
难怪蔡支书去的时候就对我们说,“我不想跟你们去,去了就走不脱,家家拽住不让走,家家都要你喝他们的黄酒。受不了。”
曾宪斌见到我们也很激动,他对我们说,“帮我们写写我们移民局。我们蔡书记,他们对我们移民实在太好了,不光是楼房给我们盖得好,样样事都替你想到了,蔡支书像我们老辈子,只要有人请他喝酒吃席,蔡书民记都要带上我一起,说是让大家都认识我,以后好办事。”
蔡宗厚说:“人家几百里地搬到咱这里,举目无亲的,我们要把他们当亲人,当亲戚。我出门吃饭带着小曾是希望他能尽快与干部群众当地熟悉起来,以后办事容易些,再说新到一个地方,都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蔡宗厚的话和他的工作方式以及对待移民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一连几天我都与市移民局管志伟谈论这个话题。我回顾了各县市移民点的情况,除了宜城和襄州因特殊情况出现波折较多之外,其他县市区都较稳定。而且宜城后来居上,移民情绪日趋稳定,渐渐融入当地社会,宜城市跃入了全省移民工作先进单位行列。南漳、老河口、谷城、枣阳、襄州形势更为喜人,移民们都在当地政府和移民局的关怀扶持下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让移民们安居乐业,各地移民局仍在努力。各地移民局的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着实让我感动。我相信移民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渐渐淡化移民身份,在新的家园里幸福地生活。我甚至想,移民也应调整心态,对移民身份不可过度强化。从生存发展长远大计着眼,最好能让移民身份尽快消失。人生迁居是常事,在本国国土上的每个公民都有迁居的权力,既然已经迁来了新家园,就应该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这样无论对于现在的移民或是未来移民的后代和成长发展都有利,长时期强化保持移民身份只能在心理上趋向自我封闭,会与当地居民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独殊的族群。这种隔膜会越来越深,以子女的成长反倒不利。要教育移民,国家采取的后期扶持是一种政策补偿,纯经济性的,对移民的管理也不应特殊,移民是一个过程,搬到新的家园就应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而不能让移民演变为一种特殊身份,心理上对特殊身份的追求实际上是自我封闭的开始,最终必然造成自我孤立。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希望能引起移民兄弟们的思考。
 
后移民时代的思考——襄阳市移民局后扶工作再创新
  对于关于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襄阳市移民局长杨智勇有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移民对自身角色的转换无法在短时间完成。现在亟待解决的是移民子弟的就业问题。杨局长在南漳等地调研时发现。移民们人搬来了,心却仍然留在故乡。特别一些年轻人,他们在十堰那边的交际圈子是多年形成的,各种社会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也都在十堰。搬到襄阳以后,虽然新楼房新村新环境对他们有一种吸引力,但短暂的兴奋过去之后,年轻人打工仍然喜欢向往十堰。这就需要我们从长远着眼来统筹解决。
就在这篇文章结束的时候,襄阳市移民局已经开中始着手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市移民局经过多方努力,得到省移民局和市政府支取,最近已与新组建的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协议,对移民子弟优录入学,并由移民局提供学习补助费用,中专班2年由移民局补助4000元,大专班3年补助5000元;移民局正在广泛宣传,动员适龄移民子女积极报名。移民局长杨智勇说,这是省市政府对移民的又一项特殊政策,我们要把工作做好,尽可能让更多的适龄青年报考。汽车工业是襄阳的主打产业,汽车厂家众多,毕业后就业就有了保障,因为学校招生时就与相关企业签有就业意向协议。培训。在这座闻名的汽车城里,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移民局印制了“移民子女中高职教育资助证”,大红的证书看着就让人眼热,心暖。移民局还起草了《致襄阳市移民子女的公开信》——
“亲爱的移民子女朋友们:你们响应国家号召,搬迁移民,来到美丽的襄阳,为襄阳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力量。在此谨向你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敬意!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移民子女的学习教育工作,为了提高移民子女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学习一人,致富全家,拟在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移民子女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增训工作……”
公开信详细介绍了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和所开设的专业。我仔细看了下这个学院的专业,倒是挺受鼓舞。开设的课程全是热门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开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据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农业机械化、计算机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等等。并且学校已经与东风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深圳华为、诺基亚、中兴通讯、珠海佳能、东莞三星、苏州华硕、生益科技、杭州松下等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签有合作协议,保证毕业后能在襄阳、武汉、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
这种由国家补贴的教育实现就业的方式对于移民青年无疑是一个福音。而这种从提高人的素质着眼的后扶措施是当代移民扶持工作的一个创新。这是襄阳市移民局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后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从三峡到小浪底,再到丹江库区,移民方式也从强制性走向了人性化。党和政府对移民的优厚政策不断刷新,不仅每人有20年的后扶资金,国家同时还给移民区为数不菲的项目投资。甚至有的地方直接办企业安排移民就业,但是像这种从教育入手扶持移民子女上学的方式,应是最科学也是最具长效的。这就像那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是授人予鱼?还是授人予渔?这是后移民时代的课题,襄阳市移民局的思路无疑属于后者。
当代移民真的赶上了好时代—— 一个国家富裕,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时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各地移民们一定会最终忘掉移民身份,认同社会主义社国处处是家园的理念。
 
                                                                   (全文完 ·20111—6月)
 
 
 
 
 
 
 
 
标题: 谢谢关注,没有了哦
评论人: 王伟举 发表时间: 2011/7/21 8:54:20
内容: 谢老黄先生关注。这组反映移民工作的稿子和《五山模式探源》都是政府工程,是任务(也是义务)性的。连同去年河南的淅川仓房迁出地采访,只是一种对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类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就差些了,不好意思。——作者
标题: 王主席的<<家园>>,在下欣赏了
评论人: 黄朝忠 发表时间: 2011/7/21 7:41:03
内容: 学<<圆>>,三,五.......
    共2条  每页显示5条  第1页  共1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闲话“宜城人”
 滚烫的土地
 节点
 草根怎样长成大树
 转型中国——潜江的选择
 北疆红柳——写给可敬的援
 缱绻文事忆保康
 寂寞中的坚守
 一生只为一个梦
 转型中国—东莞进行时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转型中国—东莞进行时 19019
 大医精诚 18971
 世纪沧桑 Ⅲ:激情与 15456
 故土之恋——淅川县仓 8552
 世纪沧桑 Ⅴ.警醒与 6446
 梦回大唐怀襄州 6025
 报告文学写作技巧探微 5888
 徐迟——从南浔到石花 5696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记 5281
 武大——苦涩人生中的 4708
作家王伟举
地址:湖北襄樊  邮编:441000   电话:13907279693
网址:www.xfeb.com/wangweiju  邮箱:23124406@qq.com
内容维护:王伟举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