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文学襄军网首页  
崔新建
    首页 作家简介  小说  散文  纪实  评论  汉语新诗 
在历史与小说之间游走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08/6/29 12:23:48  阅读:2557次

 

——读《孟浩然新传》所想到的

崔新建

李叔德先生的《孟浩然新传》问世之后,已经举办了三次与此书有关的活动。第一次是20061228日,襄阳区人民政府、鹿门山风景区和襄樊市作家协会联合举行的《孟浩然新传》首发式;第二次是2007422,湖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孟浩然新传》研讨会;第三次,也就是今天,由襄樊市文艺理论家协会、襄樊学院共同举办的《孟浩然新传》研讨会。依我之见,举办这次研讨会,对于他本人而言,已经和炒作无关了。这部著作在艺术上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作家本人也听到了不少的溢美之辞。他之所以还要这样做,是想表明一种姿态,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姿态,他的真正意图,是想听一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以此作为一种参照,哪怕是批评的声音,哪怕是否定的声音,哪怕是错误的声音,哪怕是吹毛求疵的声音,总之,应该不同人群、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声音,从而来验证他内心的观点。其实,李叔德先生对自己的作品绝对是心中有数的。果真如此的话,我就姑且冒昧地把自己阅读《孟浩然新传》后产生的一些想法说出来,以此向李叔德先生和在坐的各位老师、各位专家请教。

一、历史之于小说的三个层面

什么是历史小说?英国H.奥斯本《牛津艺术指南》里是这样定义的: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以上是教科书上对历史的定义,也是创作历史小说应该遵循的原则。依据我的理解,在这段文字中,对于小说而言,历史的意义在于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历史背景。它是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于历史小说中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变化的环境因素,这里的环境不是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而是指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它不进入小说的具体情节发展之中。二是历史人物。它是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原形。历史小说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必须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必须与历史已有的记载相吻合,而不能有太大的出入,包括人物的身世、性格、经历等。三是历史事件。在历史小说里,已成定论的历史事件构成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要忠实于历史事实,在情节的发展和延变过程中,作家可以有合理的想像,去虚构一些戏剧性的情节和细节,也可以合理运用夸张甚至是变形的艺术手法,可以塑造一些虚构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想像、虚构的成分不能篡改已有的史实,不能与主要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相违背。以上三点,我觉得是写好历史小说最基本的三个方面。

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文学样式。衡量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标志,就在于是不是塑造了一个或者是几个或者是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历史小说也是这样。在《孟浩然新传》这部作品里,孟浩然显然是最为重要的核心人物。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个襄阳土著,孟浩然(689740)主要生活在唐代开元盛世,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隐居鹿门山。他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的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读《孟浩然新传》,我对李叔德先生丰富的想像力感到由衷的折服,被书中充满夸张和戏剧性的情节深深的吸引,可以说是不忍释卷。李先生写得酣畅淋漓,我也读得十分过瘾。于此同时,我也发现书中有一些与历史记载和人物经历、人物个性不相符合的地方。比如孟浩然的居住地,史料上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我是比较同意这种说法的。他只有居住在城南,才有了和城内名士交游来往的便利条件;后来因为考不取功名,政治上失意,才有了归隐之心,去了鹿门寺。而书中却说他居住在汉江之东鹿门山下的孟庄,这与史料记载不太相符。再如书中的孟浩然与何去非等几位女性的性感纠葛,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占居了相当的篇幅。虽然写得精彩,却与孟夫子相对简单的经历、耿介不随的性格、洁身自好的道德修养相去甚远。他虽然胸怀抱负,应试不第,在仕途上一波三折,却不可能在情场上有太多的作为。这一点,从其诗歌题材创作的局限上也可窥见一斑。俗话说“诗言志”,还有一种说法叫“言为心声”,文学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没有哪方面的生活经历,就不可能有哪方面的感受,也不可能发为心声。宋代词人柳永由于性格原因,导致仕途坎坷,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所以,他的词就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所以,他才有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中原大地沦陷后,她与丈夫赵明诚南下,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赵明诚病死后,她的境遇更加孤苦。早年生活安定、优裕的时候,她的词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声。善于吟风弄月、对政治一向没有兴趣的南唐后主李煜,面临宋兵压境、山河破败的局面,他却只顾同周娥皇一起夜夜弹唱歌舞,苟且偷安,而不思治国守边疆。后来宋军入了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灭亡,他才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反观孟浩然的诗作,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而且大多写的是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并不见存有浓情艳诗。可见,孟浩然对女人并没有特殊的爱好,他并不是一颗多情的种子,一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就能生根开花结果。书中的孟浩然,除了吟诗下棋交友之外,除了不断的艳遇之外,还是一位身怀“浩然之风”绝技的武林高手。在李叔德先生的笔下,孟氏早年曾赴浙东天台山独孤杳杳处学艺,两只白色长袖舞得出神入化,无人能敌。而历史上的孟浩然早年并未出门远行,只是在家里侍亲读书吟诗。所以,我读《孟浩然新传》,更觉得像是在读一部天马行空、引人入胜的武侠小说。而书中的孟浩然这个人物,则更多地寄托了李叔德先生的美学理想和大胆的艺术追求,是与历史人物孟浩然存在较大差异的全新的艺术形象,他更多的是李叔德先生心中的那个孟浩然,而不是像王伟举先生所言“还原了一个生活在世俗社会里的真实的孟浩然”,不是还原,也不是再现,是塑造,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孟浩然的艺术形象。

三、小说中的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对于历史小说而言,已有的历史事件就构成了历史小说主要的情节链条。史载,孟浩然前半生在家乡居住,到了40岁时,才游历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曾在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经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正好碰上唐玄宗也去那里,孟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读《孟浩然新传》,感觉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基本上是与史实相吻合的。而且我觉得,既然是历史人物传记小说,就应该以他的生活经历为叙述主线去安排情节,去虚构人物、铺排细节,一些与主要人物命运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政治事件和官场斗争,完全可以一笔带过,或者根本就不用涉及的。但在具体的章节中,李叔德先生为了向读者展示全景式的盛唐文化气象,费尽大量笔墨去展现朝庭内部斗争和宫纬生活,去渲染大唐民间的任侠之风,虽然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信息量,却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指向产生了游离,似有喧宾夺主之嫌。而一些在史料上留有空白、可以充分发挥想像、浓墨重彩大做文章的地方,却被作家在无意中忽略,一笔带过了。比如孟浩然,他在童年、少年时期是如何成长的?有哪些特殊的经历?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没有历史记载的地方,恰恰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所受到的教育,对其本人性格的形成乃至整个人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能够从书中看到孟浩然在青少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画面。

四、小说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句老话了。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语言是第一位的,也是无数优秀作家苦苦追求的终极艺术境界。因为写来写去,写到最后,文学作品写什么?写的还是语言。一个成熟的作家,他的语言风格必定是成熟的。读莫言,莫言的语言生动而夸张,对细节的描写细腻传神,达到了极至。读余华,余华的语言冷静幽默、力透纸背,充满了未知的悬念。读迟子建,迟子建的语言娓娓道来,不惊不乍,让你陷入一种进得去、出不来的氛围之中。记得李叔德先生在他的一部小说集的后记里这样评价自己,他说:有人曾评价他的小说创作,说他的创作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而他的回答是:没有风格就是我的风格。这句话说得底气十足,理直气壮,却更多是属于哲学层面的。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我读《孟浩然新传》,无论是作家的叙述语言还是书中的人物语言,都是那样鲜活生动、引人入胜,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让人不得不击掌叫绝。特别是作家在一些情节展开时的描述,充满了文学语言的速度和力量感。略感不足的是,在一些地方,语言的运用还显得不够自然,风格也不太一致,甚至出现了以非文学性的议论代替文学性描述的语句。比如在书中第一章结尾处,作者就忍不住从小说背后跳了出来,发表了一番感慨,现抄录如下:“这事看似不大,却意蕴无穷。它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即将来临。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地位之重要,不但决定了孟浩然那整整一代人的生存繁衍和事业理想,甚至影响了此后好多代中国社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而自幼体弱多病、并且敏感多情的孟浩然,则注定要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文化人物之一。”这段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但却分明损害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性及语言风格的和谐统一。此外,书中还存在一些语法错误的病句,如本书第10页“她以太宗的才人,居然当上了高宗的皇后”,第19页“当着群臣和三军,拜姚元之为相,被授予兵部尚书”,第23页“两人交谈似乎友情很深”……类似这样的句子,都是值得推敲的。曹雪芹写《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作为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作家,李叔德先生理应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注:此文为作者625日在《孟浩然新传》研讨会上的发言

 
 
 
标题: 是谁删了我的贴子
评论人: 崔新建 发表时间: 2009/12/30 8:12:24
内容: 我在襄军网上发的《我有话说》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一不违反国家法律,二不涉及人身攻击,实名发贴,文责自负。不知是哪个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家伙,竟然惶惶不可终日,先后两次删除此贴。有勇气的请站出来,站出来是君子,不敢站出来的是小人!
标题: 经典的发言崔
评论人: 黄朝忠 发表时间: 2008/7/5 20:29:08
内容: 崔作家在<<孟浩然新传>>研究会上的发言,精辟地阐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从"新"字上写出了孟浩然一生的始终
标题: 支持
评论人: 刘超 发表时间: 2008/7/1 21:05:58
内容: 弘扬本土文化,李先生立了一大功。
    共3条  每页显示5条  第1页  共1
 
作家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书籍诗选杂志刊物设计
文章搜索
 
最新文章 NEW10
 找小姐
 河里面有河
 芦花的故事
 我的早晨
 香蕉可以减肥
 入厕
 寻梦
 我有话说
 我有话说
 涌上心头
热门文章 TOP10 点击
 打水漂 5365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 4978
 知道是谁吗 4504
 反思“小小说” 3958
 找小姐 3931
 擦桌子 3824
 寻梦 3777
 婚姻以外的事情 3562
 芦花的故事 3512
 某个周末的早晨 3472
作家崔新建
地址:襄樊电视台  邮编:441021   电话:13697211949
网址:www.xfeb.com/cuixj  邮箱:cxjzp@163.com
内容维护:崔新建
技术支持:万笛传媒